教育是一項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合力才能成功實踐的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自己的孩子,因此一個人的成長,首先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在這個逐漸走向不婚,遲婚及少生育的時代,成人對小孩的教育工作更顯得艱辛。
在少子化的家庭里成長的小孩,一般上自理能力及與人相處的能力較弱,他們大多數是在大人的溺愛環境中長大,物質生活充裕。尤其是教育水平高及家境富裕的父母,對小孩的管教方式講求開放民主,對學校要求高,但對小孩的品德教育卻要求得很少。因此,在幼稚園及小學校園里常出現不少小霸王,而且善于說謊、好勝和好斗的小孩有增加的跡象。
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一個家庭裏,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他們有責任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通過做事可以讓小孩明白,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家居環境,而且要讓小孩明白這些事情是他應該做的,這樣他們對家庭的建立才會有參與感,一旦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也能夠很快適應,不至於被環境淘汰。
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質表現在平時的學習中,所以家長們應儘量放手讓小孩自己完成自己的事,不能事事代勞,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机會。
另一方面,除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現象與生態對小孩的影響也很大。可惜長期以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貪污腐敗事件、治安不佳、政治人物互相嗆聲與內斗事件層出不窮,在這樣環境下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長。
加上一個以經濟生活為中心的時代,不少人只講求用最快、簡便的手段以獲取最多的金錢,成了大家的共識,這種對金錢的獲取欲望壓倒了人們對人文理念、社會公德的關注。于是使得教育越來越功利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冷漠。缺少了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學校教育便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教師的教學工作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20101014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