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星期六

教育不能使人受傷


教育不能使人受傷

 

   教育面對的是人,人有各式各樣,不同個體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教育可以百花齊放,但要腳踏實地,腳踏實地不等於堅持傳統,一成不變。

   因為人性所使然,所以每個人都有盲點,這是要接受的事實,站在教育不同的崗位及高度看教育課題更是如此,要不然就不會經常看到為了面子而爭得面紅耳赤或各持己見的教育課題出現。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遇到某些想法或意見跟自己的不一樣時,常會說別人想法無理或幼稚,自己的才是合情合理的。有這種情況出現應屬正常,但如何化解,求得統合綜效,取得雙贏,這就看個人的修養及智慧了。

   有人說素質教育、成功教育、翻轉教育、合作式教學、弟子規等不同的教育原理應該要在學校推行。問題是在教育詞典裡有太多的理論學派,這些教育理念都有它可取之處,但面對著一群受教者,學校不可能全盤推行,這不但老師疲累,學生也無所適從。因此,才需要有一群教育理念相近的人組成教育團隊,在團隊中要有站在最前線的老師。可惜,很多實例,理論無法結合實踐往往到了最後都是不了了之,而另一學派又取而代之,老師應接不暇,很多問題應運而生,久而久之老師都慣性地在觀望,其實領導單位自己也看不到明確的方向。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獨中辦學自主性較高,若董事部不過於干政,而學校又有一位有遠見、有魄力的校長,沒有辦不好的教育,只有不能配合的團隊。若學校領導辦學方針的行政各單位辦學理念及使命不一致,大小事都各持己見,無法配合或貌合神離,無論多好的的教育理論學派都不可能順利推展。因此獨中才會經常出現沒有人要當行政,或校長任期不長的現象。

   在職場上員工離開或加入都是很平常的現象,同樣在獨中每年都有教師流動應該是屬正常,若流動率很大,也許校方就需要檢討:是不是待遇不合理; 老師的教學沒有得到尊重或肯定; 同事之間的教學氣氛不融合等,當然也可能是教師本身的問題。

   站在學生的角度,若這所獨中的教育不適合自己,有權選擇到較適合的學校就讀。站在老師或行政人員的角度,若不適應或得不到校方的認同,他有權選擇離開另謀高就,這是合理的抉擇。

   在教育普及的年代,除了學生要受教育,行政人員和教師都需要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腳步。教育沒有對或錯,只有適合與否,只要它不傷害任何人都是好的教育。

 

(2015.01.10刊登于東方日報名家版)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動和依賴性上,從而導致了人的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弱。

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個性,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教育不能只關注那些可能會成為科學領域的精英,或政商界領導精英的部分特優生,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及發展。

如果學生的學習過程被老師牽著走,教師沒有顧及學生不同知識生長點的差異,都傳授給不同個體但同一個管道的資訊,這種求同式的教學,是製造一個統一標籤的典型方法,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個體接受的差異被摒棄,學習中的主體性被減弱,個性發展受到壓抑,漸漸的學生就失去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可以用合作學習作為主要策略,與學生合作共同建構知識,並擴展每個學習者的空間。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的單向資訊傳遞,而應該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應該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在各種資訊的回饋中,循序漸進地鍛煉和提高學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形成共用的、學習過程的主動建構。

傳統的教學觀基本上否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學的意義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離開積極主動的參與,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 而在教的意義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就在於明確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學資訊激發、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校的設定課程中,班會是學校思想工作的重要管道,班會應定位為學生課堂活動課,學生在其中角色是積極的組織者、具體的主持者和熱心的參與者,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課前的策劃者。應把班會時間還給學生,把班會變成學生自我教育的活動課,充分激發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讓學生做真正的主人。

教師不可能時時刻刻做學生的保姆,學生終究要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獨立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習,如何學習? 為什么要遵紀守法,如何做人? 為什么要奮鬥,如何奮鬥? 讓他們真正有机會體會人生的價值究竟在哪里。

(2014.10.16 于東方日報)

年輕人真的沒有夢想嗎?


年輕人真的沒有夢想嗎?
 
       我們很少問小孩:你們想要創造什么? 而常問的是:你們準備在多項選擇中挑選什么? 若我們列給小孩的清單中選不到他們要的,大人總是說: 你最好學習去適應它,要不然你會落在別人後頭,沒有机會出人頭地。
       所以很多小孩不會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因為他們想要的不在大人的設計中。很多年輕人開始階段不是沒有夢想及想法,而是當他們把想法說出來時總是被大人否決,他們還沒有机會追求夢想,就被教導要放棄夢想。因為大人為他們建議了很多項認為較易達到及沒有障礙的方向,把小孩想賞試的念頭也打消了,所以還有什么學習興趣,還有什么能引起他們學習的。
       現在年輕人在成長的學習過程中是少有自己的經驗及勇氣,因為現代父母會時常提醒他們這條路是不能走的,這件事是不能做的,這本書是不能讀的,這些話是不能說的,甚至會說這群朋友是不能交的。大人都怕小孩吃苦,當小孩從學校回家后要做老師吩咐的小組報告或要完成在校園里展現的手工品,因而影響了小孩的几天作息,家長就會向校方投訴說這些公共考試沒有考的為什么要浪費孩子時間; 孩子在學校運動回家后全身酸痛,家長就會心疼要求老師不要再給孩子上活動; 孩子要參加某項校外比賽活動,校方安排了密集訓練,而致整個星期學生不需進班上課,家長及任科老師就會向有關部門投訴認定學生成績分數會退步。
       以上種種現象是值得大人去反省,沒有付出那有收穫,就算孩子成績或分數受到影響又如何? 孩子在校的校園生活時光有限,學習中的點點滴滴,過程無論多辛苦,在他們成長歲月是一種學習經驗的累積及生活的磨練,也是他們生命過程中值得回憶的一段短暫旅程。成績冊上再多的A,考卷上再多的一百分,都比不上自己親自體驗來得有價值。當一個人老了以后,無論他考取了多少個學位,若腦袋少了一段校園生活中的精彩回憶是很可惜的。
       在教育不是很普及,資源不是很充足的年代,我們曾經歷過學習的苦與樂,因為那個年代要上學不容易。可是換了年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子較安逸,學習多了一點競爭,我們反而忘了許多成功人士有今天的成就是如何造就的。當我們說現在的孩子不會思考、不會做事、不敢為自己前途決定、做事沒有負責、沒有時間觀念時,大人是否也應該反省一下是誰造成了今天年輕人有如此的習性。

(2014.10.08 于東方日報)

關注獨中教師的福利


關注獨中教師的福利
                                                                                                                  

       在我國,談到華文教育的發展總離不開籌款,尤其是獨中,為了應付龐大的日常經費,只靠徵收學生微簿的學費是難于維持。因此,每所獨中几乎每年都有各種不同性質及類型的籌款運動,有籌募建校基金、發展經費、清寒子弟助學金等。

中國掘起,全世界學習華語的人數不斷增加,這几年獨中人數也不斷增長中。不少獨中為了發展及辦得更有特色,都在擴建校舍,除了打造亮麗的硬體,還增添了不少先進的教學設備,因為它是家長可以直接看得到的改變。其實在教育領域,軟體遠比硬體重要,尤其是有素質的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可是,獨中每次的籌款運動都不會直接跟提高教師福利有關。今年八月二十三日,巴生興華中學校友回校日聯歡晚宴當天,承辦這次晚宴的校友們,將籌獲的40萬令吉款項中的其中20萬令吉撥給興華中學教職員福利基金,這是值得大家效仿的舉動,對獨中老師肯定是一種激勵作用。

全球百物迅速高漲的年代,各國大專院校的教育費高的驚人,獨中教師的薪金根本難于應付日常生活費用及兒女教育費。要吸引及留住好的教師,除了給他們好的待遇和有能力養育兒女之外,也要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因為獨中老師退休后大多數都不會有一筆可觀的退休金。

獨中領導層若能以人為本對待教師,以仁愛治校的理念辦學,教師對這所學校一定有認同感及向心力,獨中師資必然會穩定,師資穩定有助于校務的發展。有了一支以人為本的教師隊伍,想必教師一定能對學校忠誠,對同事真誠,對學生仁愛與付出。

獨中能茁壯成長,靠的不是個人的力量,它必須要有一支強的教育團隊,而這團隊成員脫離不了老、中、青的董事、校友和教師組成。領導對教師要如對待家人,要能以同理心來接納他們所提出的建議,樹立起教師對學校的信任感,令獨中教師相信教育工作不只是一種使命,更是個人的終身事業,如此教師才能投入教育工作中。

相對的,如果獨中領導層對教師已做到了給予合理的福利,那么教師就沒有必要在外兼職太多而影響教學品質或自身的健康,必須歡喜接受學校所安排的任務及培訓課程,且在教學上與時俱進及做更多的研究工作,全心投入發展獨中。

(2014.9.29于東方日報)

獨中面對的問題

         每年全國60所獨中在學校第二學期即將結束前,都會開始進行招生宣教運動。不少獨中還是保留著傳統的新生入學考試,對一些大型的獨中美其名是分班考試,其實就是要從中選擇優秀的小六學生。報考獨中入學試的小六生人數的確不少,且每年都有增加的現象。可是,入學考試的錄取名單公布后,真正來報讀的學生沒有想像中的多,有的只是為了考程度; 有些是等待UPSR的成績出爐,如果進不了理想中的國中,才考慮獨中。

近几年,在新學年開課前夕或之后,報章總是報導獨中人數爆滿,有很多學生被排擠在外的消息。其實它只不過是個假象,一些所謂的名校或中型獨中,因為校園空間有限,逼不得已只好利用入學考試方式淘汰小六生。而在北馬及東馬的不少獨中,學生來源還是不足,那些招不到足夠學生的小型獨中,就得勞動老師親自上門拜訪以說服家長,甚至以全免學費的方式吸引學生報讀。雖然整體來看總人數的確每年在增加,但做為領導華校最高地位的董教總不能因此而感到驕傲。

董教總可在獨中人數爆滿或沒有獨中的地區,向政府爭取增建獨中,讓更多華裔子弟有机會接受真正的母語教育,這樣孩子就不必遠離父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讀書,這也是不少家長的期待。另一方面,董教總也不能忽略了長期以來面對學生來源不足的獨中,這些獨中除了學生來源不足,也面臨行政人員及師資短缺問題,因教師流動性大,所以要發展不易。

每年獨中都面對師資短缺或找不到高素質的行政人員,除了福利不理想,另一因素是新一代的教師欠缺對獨中教育的認識與認同。因此,期待董教總能花多一點時間在提升教師福利及培訓教師工作上,因為師資穩定及高素質的行政人員才能讓獨中穩健發展,且有助于改善微型獨中的困境。

早期獨中為求生存,各校董事、校長和教師都不會計較酬勞,且很落力的為校籌募發展基金,只為了華文教育能在國土上開花結果。時代不同,如今不少獨中已上軌道,很多年輕一代的獨中教師并沒有經歷過獨中改革及困難時期。因此,要在他們群中找尋真正為獨中教育貢獻一生的年輕教師不容易,可能不久將來獨中會漸漸面臨斷層的危及,這也包括董教總的人事結構,栽培新生代是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董教總內部的成員也需穩定,尤其是各學科秘書及成員,因為全國學生所使用的教科書及統一考試都來自于董教總,若人員不斷更動,長遠來看對獨中教育發展是不利的。

(2014.09.16 于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