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班導師會議后感

今天開了一天的班導師會議, 說不上新鮮, 因年年如此, 沒有驚喜, 而且大多數是一個部門"主導", 好奇怪怎么會是由訓導處呢! 有人說教育工作一起做不能分那么清楚嘛!
因為安華在党內也不是主席, 但權力最大, 如果林冠英變成署理主席, 他的權力應該是最大, 事情不是看名稱而是看身份, 這就是所謂大家在講的"主導"及"主體"論了.(我可以亂套, 因為在我的blog我最大)
為什么年年談的那么多, 但是到最后還是有班導師無法把班上經營好, 其中一個因素是追蹤管道沒有, 行政系統只有"總結性評量", 而沒有"形成性評量", 最大的問題是"主導"人的職務模糊. (這段不能講, 會被罵)
不管怎樣2009年要來了, 看到高一及高二的留級率讓人心寒, 也許問題就出在初三升高一的條件太松了.
沒錯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安全"送出校門, 但現實能嗎? 在某方面要求嚴, 在某方面要求松, 其實很難下定論, 是對是錯沒有標准答案, 連"專家"也只能根據教育理論推理而已.
告訴你到目前為止, 我已准備了至少二個月的課了, 剩下解題.

(20081230)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說個故事給你聽

說個故事給你聽: 有兩個釣魚高手一起到魚池垂釣,這兩人各憑本事,一展身手,都有收穫。忽然間魚池附近來了10多名遊客,看到這兩位高手輕輕松松就把魚釣上來,于是都去附近買了釣竿來試試運氣。沒想到這些不擅此道的遊客,怎么釣也是毫無成果。
那兩位釣魚高手,個性相當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愛搭理別人,單享獨釣之樂; 而另一位高手,卻是個熱心、豪放、愛交朋友的人。
愛交朋友的這位高手,看到遊客釣不到魚,就說: “我教你們釣魚,如果你們學會了訣竅,釣到一大堆魚時,每10尾就分我一尾。”雙方一拍即合,很快達成了協議。
教完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樣也傳授釣魚術,依然要求每釣10尾回饋一尾。一天下來,這位熱心助人的釣魚高手,把所有時間都用于指導垂釣者,獲得的竟是滿滿一大籮魚,還認識了一群新朋友。
同來的另一位釣魚高手,卻沒享受到這種服務人們的樂趣。當大家圍繞著其同伴學釣魚時,那人顯得孤單落寞,悶釣一整天,收獲也沒有同伴多。
在課堂上,教師都會經常提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有機會一定要主動幫助成績較弱的同學,因為在教導別人的過程中,其實收獲最多的是自己,而且在與別人分享的過程中,除了鞏固舊有的知識,也許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讓自己對某些科目了解更透徹。
在現實生活中,成人常常因面子問題,或自私使然,常常不願意請教別人,也不願意主動教導別人。在教育機構里,資源分享有時也常被人濫用,以為別人所做的一卻都應該無代價的貢獻出來與所有人“共享”,而這些等待的人就以分享為由坐享其成,甚至占為己有,自己的成果卻不肯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其實“技能與知識版權”對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他個人的私有財產,他們應該有權力決定它的去向及價值,因為教師也是一門專業的行業。
除了為人父母對自己兒女的無私奉獻,老師也是天底下最無私的人物之一,他可以毫無保留的把知識傳授給別人,為國家培養出在各行各業里有成就的專才,自己卻默默無聞的過著“清寒”的生活。也因為這種傳統的刻板印象,不少人都認為教師的貢獻是理所當然的,不應該有斤斤計較的念頭。
要做個無私的奉獻者或有所保留的分享者? 還是要做個守株待兔或快樂的學習者? 我認為一個人如何看待某個問題的真理和原則才是關鍵。适當的表達及為自己的付出爭取合理代價,是人應有的基本權力,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耕耘才會有收穫,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我們要學會補網和撒網, 而不是等著別人給你現成的魚"

(20090112刊登于南洋商報U教育)

用ppt教數學?

還有一星期就開學了, 2008年剩下4天, 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也算是2008給自己一個總結.
這几天一直都在准備高一的普數, 在解題過程讓自己"生鏽"的腦袋動了起來, 這是防止衰老的運動之一, 目標三年, 三年后接高二, 再三年高三, 再來准備退休了, 有可能嗎? 別人說你沒資格呢!
試著用ppt上普數, 有人總認為不能濫用科技, 他們認為: "學生不能一整天只是面對著電腦放射的影像, 在暗暗的課室上課, 一定要看著老師一字一字的寫才能學到知識或專心, 因為太過依賴PPT, 學生變成不會抄筆記, 不會思考."
這是很大的錯誤, 或說他們根本對如何運用科技在教學上發揮功能不了解, 或說沒有真正接觸及使用過.
1. PPT的字體比老師的板書工整多了, 而且有色材及圖片輔助教科書的不足.
2. 老師說課室暗才能用PPT, 這是老師對projector的使用不了解, 以目前新的projector不需要把電燈關上才能看清楚, 學生關上是因為習慣及感覺的問題.
3. 老師不使用ppt, 因為怕學習或制作時花時間, 所以一直不去制作自己的教材, 希望用現成的, 因此才不熟悉, 不熟悉所以才覺的浪費時間及不好用.
肯定的我們對什么都不能過于依賴及濫用, 但如果對學生學習有幫助, 應該要以它來輔助教學, 學了才知它的好處.
一直希望能與同道分享它的好處, 分享不是同享, 你還是要自己動手做适合你用的教材. 不能"守株待兔", 否則永退落在后頭.

(寫于20081227)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假期做了什么?

剛從新山回來, 要開始准備高一數學課程了, 要不然就可要"誤人子弟". 還有9 天就開課了, 回顧這個假期做了些什么?
1. 上了20天很有意義的教育課程.
2. 看了6 本書. (還有几本還沒看完)
3. 寫了一篇"論文", 及3篇文章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4. 寫了三篇明年要貼在iportfolio的教案.
與你分享看到的一段話: (是一個上班族的心聲)
"當我多花一點時間, 我是遲鈍; 當我的上司多花一點時間, 他是謹慎. 當我不想做事, 我是怠惰; 當我上司不想做事, 他是太忙碌.
當我自動自發地多做點不在我責任範圍內的事, 我是越界; 當我上司做了同樣的事, 他是創新. 當我忽略了小禮節, 我是不尊重; 當我的上司不遵守規定, 他是不拘小節.
當我配合上司, 我是拍馬屁; 當我的上司討好他的上司, 他是重倫理. 當我堅持立場, 我是頑固; 當我的上司堅持他的立場, 他是有原則.

當我努力上進, 我是愛表現; 當我上司有同樣的表現, 他是在做良好的示範."
同樣的行為, 由不同的人去做, 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做, 就會產生全然不同的解讀, 或許你不能認同, 但是身為社會的一分子, 你必須要試著去理解.

(寫于20081225)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是"福"還是"悲"?

昨天從怡保回到巴生, 因网絡有問題, 遲至今早才打開eclass, 收到三封信, 其中一封是請出席會議及明年任教的科目, 明年校方排我教高一數學及當班導師, 看后不知道高興還是納悶, 這是我10年前的期望, 因覺得自己還年輕, 想試試看教各級不同的數學及化學, 可是現在已有一大把"年紀"了, 而且之前花了不少時間完成初中eclass課室, 如今才換成教高一, 真"可惡", 而且脫離了高中課程很久了, 要重新備課, 要花很多時間.
這也許是給我一個"難題"吧! 我喜歡接受挑戰, 只是覺得花了那么多心血在初中化學初中數學的eclass上有點不干.
還有二個星期就開課了, 今天要回新山, 現在也沒時間備課, 也許他們要考我這個"天才"吧! 不過難不倒我的, 哈哈!

(寫于20081223)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回家

已消失好久的白螞蟻又來了, 為了換一塊"檔水板", 花了半天的時間找和做, 也花了不少錢, 雖然暫時解決了, 但不曉得接下來牠會跑到那個角落.
明天要回怡保了, 家里只剩下父母倆老, 每年幾乎都不能陪他們過年三十, 想到每年倆老冷冷清清的過年三十, 心里感到心酸, 只好盡量陪他們過冬.
為什么女方總是要先回婆家? 為什么讓步的總是為人妻?
離家20多年, 越來越少回去, 生多生少又如何, 沒有一人在身邊.

動機與學習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觀意圖, 是學生為追求一定目標而產生的內在原因, 常表現在活動的預想, 計劃和方案上. 學生沒有學習動機, 就像機車沒有發動機. 學生有了足夠的學習動機, 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
作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 學習動機具有四個功能.
第一, 激活功能: 學習動機能激發學生產生某種學習行為, 即動機是引起行為的原動力, 對行為起著起動作用.
第二, 指向功能: 學習動機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指向某一目標, 即動機是引導行為的指示器, 對行為起著導向作用.
第三, 維持功能: 學習動機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維持一定的時間, 即動機是保持行為的續動力, 對行為起著續動的作用.
第四, 調整功能: 學習動機能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強度, 時間和方向, 即動機是調節行為的控制器, 對行為起著調控作用.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是非對錯由誰決定?

一件事的是與非由誰來決定,在這現實的社會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總是由身份及權力決定一切,環顧世界幾乎如此。
華裔“族魂”林連玉先生生前唯一的演講影片,在較早前我己看了2次,那天再重看,感觸良多。一位可以為了民族教育而不畏懼強權的人,雖然在1961年教師注冊證被吊銷,1964年公民權正式被褫奪,不過仍不懼威脅下繼續參加董教總等團體的活動。
他在1980年的80歲大壽上致謝詞時,堅信自己沒罪,不會變節,不做逃兵,最后還贈送給后人一句至聖格言: “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林連玉先生離世23年了,在這“安居樂業”的國土上,能在強權底下為民族教育奮鬥及“抗戰”的人士多嗎? 未來在我國能找到第2個林連玉嗎? 看來不容易。但目前至少我們還可以發現有不少新生代是能感受到林連玉精神的存在,這是難能可貴,我們不能再用各種打壓行動來消弱這批人的志氣,年輕人需要學習與磨練,成人必須學習忍耐與包容,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環顧周圍的華教領導層都是上一代的斗士,新一代的年輕人對華教史認識不深,也不熱衷參與。如果學生們過于熱衷,常會被前輩批評為荒廢學業、被人利用、不尊重長輩等罪名,因此抗挫能力不強的只好退了下來,試問我們又能對他們要求什么?
我們來看看最近兩則“有權”人士的言論: 第一則報道,本月12日南洋商報刊登教育部長希山慕丁主持“馬來西亞歷史協議與檔案”推介儀式后,計對教育部對英文教數理作出的決定或導致董教總展開大規模抗議一事,希山慕丁聲明,即使董教總基于不滿英文教數理政策而要示威,政府也不會因此而改變政策。
試問這是民主的談話嗎? 有智慧的人聽了你會覺得合理嗎? 董教總你還能做什么? 不贊成用英文來教數理的人民,你們的渠道用對了嗎?
第二則報道,本月14日南洋商報刊登在林連玉公祭儀式上,董總署理主席鄒壽漢對新紀元一批學生代表在林連玉墓前表達學生們的心聲感到不滿,他認為學生會的舉措并不屬公祭項目,此舉是對林連玉不敬。他認為學生是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來傳達訊息,不應該利用這種特別場合表達不滿。
其實,無論這場新院紛爭誰是誰非,當天局外人可以看到學生成熟的一面,他們并沒有干擾墓前致敬的正常程序,而且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表現克制的一面,這不就是我們獨中教育常掛在嘴上,期待能培養出這樣一批敢為真理斗爭的新生代嗎? 就如林連玉先生生前說過的一句話: “堂堂正正地做人,不垂頭喪氣,不逃避走開”。
拋開成見不談,我們應該給予這批學生精神上的支持,期許他們有個美好的未來,將來能成為爭取民族教育的接班人。

(2008.12.18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行為主義的學習觀

行為主義關注的是環境在個體學習中的重要性, 學習者學到些什么, 是受環境控制的, 而不是由個體決定的. 其基本觀點是, 學習者的行為是他們對環境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 行為主義者根據對動物學習(以下有影片參考)的問題試驗研究認為, 刺激--反應的聯結是直接的, 成功的反應自動地得到加強, 而失敗的反應會自動地被削弱, 也就是說, 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 會根據環境的反饋結果而自動地得到加強或削弱.


(寫于20081218)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完成作業了

昨天終于把教專文憑的最后一份作業完成了(還有一份因為要經過1個月的評量, 所有明年2月底才能呈交), 最后一份的論文是寫"獨中教師專業性如何體現?為什么?", 我只花了二天時間完成了近3千字的"論文", 很有成就感.
昨天早上看了有關林連玉忌日那天的新聞報道, 讓我寫作靈感又來了, 一口氣寫了9百字的文章, 馬上mail到報社, 只是為"變相"的教育制席及"虛假"的教育理論感到可悲, 很多時候教育工作者或說"專家", 講一套做一套, 自己有自己的評斷準繩, 總批評別人的言論及做法是不成熟的.

其實, 誰是誰非很多時候是看誰的"權力"大而已, 退讓的總是較弱的一方, 要不然華文教育課題爭了几十年早就有定案了, 這就是所謂的"尊重"嗎?

(寫于20081216)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解鈴還須繫鈴人

獨中教師及在董教總工作的華教工作者,本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一分工作,除了薪金欠佳,這些工作者還要背負著使命感,領導層總是說為了民族教育,薪金少及工作環境不佳大家可要諒解,因為華社資源有限,錢來得不易。
其實,獨中教師及在董教總工作的華教工作者,大多數都是抱著維護母語教育的使命感,才投入華教工作。可是,日子久了或某些高層人士更動后,因領導人的作風給人的感覺有點“獨裁”,因此那些無法認同的員工只好帶著無奈的心情離開。
這几年,看著董教總的高低層職員陸續離開,另一方面各獨中聘請教師的廣告沒有停止過,讓獨中教師及家長都很擔憂,為什么華社總是是非不斷。明明內部已出現危機,可是大家都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作出不付合事實的反駁,一直以來華人都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以和為貴的理念處理問題,因此下層員工只好忍,無法忍受的便自求離去。
如果說這几年董教總的職員陸續離去沒有影響內部的運作,這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
舉個例子,以往獨中教師要了解董教總的長年活動,家長要了解有關他們孩子升學的資料,都是通過网上或電話查詢,可是今年董總的网頁沒有及時更新,也找不到所要的最新資料,更沒有常年師資教育全年培訓表、電郵及電話詢問沒有人給予回應。
2005年由董教總發布的《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改革綱領》已經出版三年了,不知道里面所提及的內容又落實了多少,希望它不是當年大家心血來潮集思廣益出來的口號。要落實里面的每一條文,必須要全體上下配合行動,它不是一本個人秀的綱領。
在一個團體里面,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都很重要,包括倒茶掃地的員工。多精緻的機械,要是少了一枚不起眼的小螺絲,它只不過是一部妨礙空間的廢棄物。
教育機構必須要有一批專業及穩定的團隊,我及一群獨中教師擔心的是年底的獨中統一考試會不會出現考題錯誤的事件,又或者出現一些技術上的錯誤,如試卷包裝封面寫錯校名,或里面的作答紙不足等。
這些都曾發生過的問題,不說不等于它不存在,發生過不解決不等于它不再發生,只因大家愛獨中而沒讓它見報,都帶著諒解的心態私下解決,這就是華人傳統美德的悲哀。
如今新紀元14名行政與學術主管聯名發表文告,批評該院理事長葉新田“獨斷獨行”及推翻創院十年以來由作為新院首席行政與學術首長院長負責制的傳統。接下來的發展會如何,希望大家都能以科學真理為依歸解決問題,不要再抱著家醜不得外揚的心態,或最終由某一方退出而不了了之,使得新紀元學術受到影響。


(2008.06.19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2008年12月13日星期六

冷笑話

妻子對丈夫說: "你是一家之主, 家里大事由你管, 小事由我管, 但那些是大事或小事由我決定."
老師對學生說: "你們是主體, 老師是主導, 但決定主體事務時由老師主導."
校長對老師說: "在不違反學校的辦學方針底下, 你們在教學上盡量發揮你們的自主權."
董事對校長說: "獨中要培養成人成才的青少年, 希望他們將來都是社會上頂尖的人才."
教長對董事說: "你們可以示威, 但英語教數理政策不變."
首相對教長說: "學生可以參政, 但要得到校長的批准."
人民對首相說: "我們要活在沒有土崩, 水災, 風災, 搶奪的日子里."
天地對人民說: "你們睡覺時可以作梦! 但梦醒后記得要洗臉"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獨中教師的專業性

今天一口氣把黃禎玉老師交待要做的作業(簡短論文)寫完了, 雖然明年1 月才交, 但不習慣施, 乘剛上完第一年的課程, 腦子的印象還在, 寫起來比較容易, 而且自己以往在報章發表過的文章都曾提過, 下筆就更容易了. 寫完算一算近2千7百多個字, 告訴自己要停筆了, 否則老師看了會很累.
昨天的新聞及今天的報章報道: 过去在董总服务的62名前职员今日发布联署声明,宣称对董总领导从新院时间发生至今所采取的问题处理手法,深感失望与不平,并对现任的领导已经失去信心。他们也以不点名的方式批评以叶新田为首的领导层管理不当,已经引发独中教育和华教运动的信心危机。他们更呼吁华社,对华教最高领导机构领导层的素质进行“观察与深思”。黃禎玉是聯署聲明的其中一人, 如果這聲明是在10日之前出來, 不曉得我們老師是不是又要被校方"洗腦"一小時了.
老師大部分都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應該要信任老師, 否則又如何教導學生. 只是覺得華人很可悲, 什么課題才是不敏感? 那一類華教課題才能公開談? 能不能聽或談又是由誰來決定?
不少人常發表言論希望政府刪除內安法令, 修改教育法令和大專法令, 可是自己表現的又是另一回事.
有時覺得"大人物"很好笑也很好玩, 因為他們都以為自己才是"法官", 自己的標准才是標准, 太高估自己及低估別人的智慧了!

(寫于2008.12.12)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獨中生英文差又怎樣?

黃明志在他的最近創作里說獨中生英文差,于是引起了不少獨中生的共鳴,似乎把英文不好都歸為獨中教育制度的錯。
獨中生真的英文不好嗎?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是,因為我英文真的不好,但是,這是不是表示說,我不是獨中生我的英文就會很好呢? 英文不好在國中生的身上也很多,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應該走回返英殖民地時的教育制度? 這根本就不成邏輯。
無論什么語文?什么科目?如果做學生時自己不用功,學習意願不強,或遇到一位教學法很差的老師,再加上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在求學時期所面對的任何科目肯定會很糟; 如果是很棒,那也許是例外或奇蹟。
我個人相信,學習一種語文除了靠天份,一定要有環境。我從小在講廣東話及客家話的環境長大,自從祖母去世后,20多年沒這個環境讓我講客家話,我現在只能聽; 要很流利的表達,就如我講英語一樣差,我相信環境能造就一個人的語文能力,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
學習任何一種科目都要經過努力及磨練,我們應該讓孩子使用自己的母語(也可以是英語或國語),讓他們在接受6年基礎教育階段時,快樂的學習,讓他們感受到讀書是快樂的,先給孩子鞏固應有的基礎知識,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下,再學習第二種語文,這會比同時精學三種語言來得輕鬆及實際,因為真正能精通三語的獨中生不多。
如果獨中生在不影響英語的學習下用華文把學業搞好,到了英語源流的國家升造時再花那三個月或半年的時間适應英文,我看不出對獨中生有什么損失或傷害。當初進入獨中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獨中生的英文及國文比別人弱,這肯定是事實,我們能做的是要求各獨中重視這個問題,如改善英語教師的素質,加強他們的教學方法及課室管理的能力。
另一方面,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也很重要,我們不能一直要求教師很會教,學校政策要改變,而自己的學習意願不強,或學習態度被動,把自己面對的難題都推給老師或學校。
英文不好又怎樣,世界上很多各種不同的工作都要有人去做,有講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小販和清道夫,也有看不懂英文的百萬富翁和老板,總不能全世界的人都是專業人士吧!
人生總有些遺憾,獨中生不能因為自己英文不好而埋怨獨中的教育制度,更不能因為不要讓下一代吃三個月或半年适應英文的苦,而陪上了我們民族的根。


(2008.12.10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独中教师专业精神、伦理与心理建设

今天是上教專課程的最后一天, 由黃禎玉老師主講的"独中教师专业精神、伦理与心理建设".
到底教師的工作是不是專業, 雖然在199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 该文件首次也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业”, 可是能否被認同, 其實不是由別人來說, 教師本身就應該先要具有專業的條件與素質, 才有可能被人認同與尊重. (世界教师日—10月5日)
因此教師應以具體行動實現、捍衛自身的專業地位, 當然也期待社會賦予教師專業人員的地位.
獨中教師的地位本來就和"主流"教師的地位不一樣, 國中教師要有師訓資格才能當老師, 而獨中教師是一邊教書一邊學習, 因為獨中師資難求, 因此要求教師參與在職培訓課程不易推行, 這也是影響獨中推動教育改革的阻力之一.

老師需不需要進修及不斷學習新知,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有人說教了十几年書, 經驗那么多還不足夠嗎? 也有人說我是從師範大學出來的, 難道不夠資格嗎?
教育的進步主要倚賴教師的資格與能力, 往往教師隊伍中常因理念及認知不一樣, 所以使很多有建設性的措施難于展開.
今天沈瑰心舉了二個很好的例子, "老鷹脫爪"及"滴水穿石", 希望我們這批第一屇的學員能做為大家的學習典範.

(寫于2008.12.10)

2006年重慶照片分享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莫泰熙老師的課

今天上了莫老師的課, 說到華教史時有點動人, 尤其看了林連玉的演講影片, 很感人, 也很佩服林連玉老師對華教的執著, 更敬佩他的無為精神, 尤其他送給所有人的一句話:"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現在要找這種為華教而犧牲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找到的, 因現實的環境下, 強權或掌權的人總是占優勢, 知識份子總是占下風, 人總會為了保護自己情願忍氣吞聲, 能堅持真理一直走下去的人, 在現代人的眼中是"怪胎".
"財富"與"名譽"可以讓人忘了華人常常沾沾自喜的所謂的五千年文化 "禮儀廉恥". 所以社會上的假象不斷, 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的人更多, 就看誰的嘴巴甜, 誰會做人而已.
因為人總喜歡聽到別人的"美言", 如果金錢和尊嚴讓大多數人去選, 我想前者占多數. 你總不能往人少的地方去吧!
這就是人的最大悲哀!
獨中老師為什么不敢出聲? 公務員為什么不敢講話? 敢講話的人為什么會成為別人的"掃把星"?
這只有"心虛"或以為自己是"成熟"的人才能理解了.

(寫于2008.12.9)

2008年12月8日星期一

"嚴于厲人, 寬于待己"

今天又有老師請假了, 讓我覺得做老師的很多時候有點"嚴于厲人, 寬于待己"的感覺. 當學生缺課时, 我們會責備他們, 可是自己請假時, 好像理由是充足的.
其實每個課程的單元都很重要, 包括了分組討論及各組報告, 因為從別組的內容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盲點, 如果上教育專業課程只為了一張證書或跳薪, 我覺得身為老師的可能就要反思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了, 因為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更專業, 而不是做給別人看.
況且我們這次的教專課程都沒有筆試, 都以寫報告或分組討論為主, 如果我們錯過了參與討論及聽各組報告是說不過去的, 證書拿到了又能代表什么?
莫順生老師也說過, 為什么申請進入政府師訓學院的人很多, 被選中后受訓出來當老師的卻沒"怎么樣", 這就是"認真"與"不認真"的心態之間, 所謂"事在人為".

(寫于2008.12.8)

2008年12月7日星期日

事在人為

昨天莫順生老師講了一句很實在的話: "無論多好的政策, 如果做的人沒有心, 怎樣推動也不可能成功."
所以一切在于人, 為什么同樣一個課題, 每年我們都花很多時間討論, 重复再講, 但是年年還是如此沒有改變, 這就是事在人為.
所以實施者很重要, 實踐更重要, 尤其教育事業, 只要教師都用心, 都想自己的下一代更好, 沒有不可能做到的事.
"我們不能等環境來适應我們, 我們要去适應環境"類似這句話, 在這三門課程中的三位老師都有提到, 所以我們應該要時常反思, 為什么老師總是沒辦法快樂的教學? 學生沒辦法快樂的學習?

一位哲學家說過"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要么你去駕馭生命, 要么是生命駕馭你. 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 誰是騎師."
現在越來越多人高呼心理危機的同時, 我們的心態也許真的存在問題, 假如你要改變自己, 首先從改變心態開始, 只要改變心態, 就改變了"世界", 你的人生就暢行無阻.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上"馬來西亞教育研究"課程的第一天

今天上教專文憑的第三個單元"馬來西亞教育研究", 真的很累, 因為太理論了, 還好哲學是我比較有興趣的, 所以沒有睡著, 而且也不敢睡, 因為就坐在老師的前面, 又是班長, 怎樣也要忍著睡意.
今天聽了老師講課過程中的几句話后, 心里有很多想法:
"真話"和"直話"; 有人說做人要"真", 應該要敢說真話. 當小孩對著一位長得很醜的女人說真話時, 通常是被原諒的, 因為大家都認為他還小不慬事, 應該說是單純. 可是成人對著你說真話時(也許說得太直接), 會被你看成是假正經或不識趣.
我常常在想, 老師學了教育心理學及教學原理與實踐又如何? 學是學了, 可是能實踐及以身作則的又有多少人?(也許有人說你太清高及太認真了).

有極少數老師抱著只要請假不要超過時數(而不是我不來吃虧了), 或不必太認真(一邊聽講一邊做自己的事)的心態學習.(因為太堅持原則, 所以也是我常感到痛苦的地方) , 這就是"真我", 我可以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人"出于泥而被染", 所以社會貪污事件, 治安敗壞永遠存在, 因為"人性"使然, 有這種亂象產生我們自己也要負部分責任.

(寫于2008.12.5)

學會微笑

某日,在回家路途上,看到一幅很大片的廣告牌,畫了一位可愛的小女孩,在小女孩的旁邊寫了一個單字 “senyumlah”,看了令人不得不微微一笑。如果那幅廣告牌能用四種語言來書寫,肯定會讓不同的種族看了更加溫馨。
傳說神醫華佗,有一天路過一個村莊,看見一對小姐妹眼睛紅腫如桃。華佗詢問得知姐妹失去雙親,日思夜哭,眼患重疾。華佗告訴他們只要每天在足心抓49下,過半個月,病就會好的。姐妹一有空就抓起來,手指一觸足心就發痒,忍不住就笑,果然不到半個月,眼疼就痊癒了,可謂笑到病除。
在西方國家有人發動在公園進行“大笑”運動,在日本也有人開設“微笑補習班”,可想而知“笑”對人的健康及社交有多重要。
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居住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缺乏了微笑的臉。
到政府部門投訴或辦理重要事件,經常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兇惡或不耐煩的臉。到政府或私人的藥房去看病,也很少看到護士展開笑容的臉。在冷氣直逼的國際機場,要想找一張親切、笑容可掬的臉孔更難。
我的學生也曾在他們的日記本里寫到,老師教導我們看到人要友善及微笑,但是學生向迎面而來的老師點頭打招呼時,有些老師卻視若無睹,目無表情。但我總是跟學生說不管當時老師的回應如何,你先打個招呼、點個頭或微笑,總不會吃虧,老師不回禮有損形象的是老師。
同事之間有時在閒聊中也會談到某某同事不會笑,每天苦瓜臉,好像別人欠他几百萬似的,在走廊迎面而來也不會主動打個招呼或點個頭,常常令那些想要跟他微笑的同事感到尷尬。
試想想,這種類型的教師怎么會令學生喜歡,除了學生不喜歡接近他,同事看了也會對他敬而遠之,他又怎會教得愉快呢!
微笑是人類的通用語言,笑能化大事為小事,化敵為友,到處受歡迎,也只有人類才會笑,我們何時看過動物對著你笑。
微笑是對他人的友善,是對彼此的尊重,是對艱難的藐視,是對苦果的從容,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事業的信心,是對和平的渴望,是對前途的樂觀。微笑更能醫治百病,令人身心愉快,喜歡生活。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一直站在我們的面前,倒映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在忠實的鏡子面前,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最美的表情,就是在我們笑的時候出現的。
有人說: 你對著生活笑,生活也對著你笑得更燦爛; 你對著生活哭,生活會讓你哭得更難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事,只要我們還會微笑,我們就可以從容地過好每一天。

(2008.08.14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教育心理學"上完了......

6天的教育心理學終於結束, 這兩天共看了几部有關精神病症的影片, 如: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強迫症,壓食, 暴食,恐慌,畏懼等), 精神分裂等. 讓我對各種病症有不少認識, 但看后真的有那種對號入座的感覺, 也讓我往后對學生的偏差行為更加關注.
我也學會了如何調整及看待這整年來的不愉快心情及鬱悶, 希望明年會更好.
沈瑰心說的不錯, 每個人(包括學生)都應該學心理學, 只要是人都要先了解及認識自己, EQ很重要. 家長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認識很重要, 人的基本根性顯現于家庭, 如果家庭教育沒問題, 老師就能更專注于孩子的學識, 這就天下太平了, 可是有可能嗎? (因為人性就是如此不一, 所以學校才不會消失.)

(寫于2008.12.3)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多元智慧检核表

你可以試一試,看看你的智慧是那一種:

◎填答说明:请对以下每项智慧的陈述给予1~5分的评量
(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同意,3表示没意见,2表示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将适当的数字填入。

1. 书籍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2. 对于简单的四则运算,我习惯直接以心算完成。
3. 我对色彩很敏锐。
4. 我擅长一种或多种体育/肢体运动。
5. 音乐走调或出错时我会马上察觉到。
6. 遇到挫折时(如朋友不理我、成绩不理想),我会检讨事情发生的原因。
7. 我喜欢小组讨论,与同学一起工作。
8. 我喜欢到动物园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且喜欢眷养宠物。
9. 我善于讲故事和笑话。
10. 在学校、数学和/或科学是我最喜欢的课程。
11. 我喜欢玩拼图、走迷宫等视觉游戏。
12. 我喜欢动手做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木工或做模型。
13. 能弹奏一种以上的乐器或参加合唱团。
14. 我很想改变现状(如学业表现或其它方面的表现好一点)。。
15. 我喜欢与别人一起玩游戏,而不愿自己单独玩游戏(如独自看电视)。
16. 用餐时,我可以正确说出餐桌上肉类、鱼类、菜类、豆类…的名称。
17. 我喜欢用顺口溜、双关语或歇后语自娱娱人。
18. 我喜欢玩与逻辑有关的游戏或智力测验。
19. 我通常能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路。
20. 我善于模仿他人的动作、言谈举止。
21. 我会跟着音乐打拍子,很有节奏感。
22. 我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3. 我有两、三个好朋友。
24. 我有兴趣并知道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及位置,并经常吸收保健的知识。
25. 在学校,语文、历史对我来说比数学理化容易。
26. 对于如何完成一件事我会问很多问题。
27. 我喜欢在书本、纸张或其它东西上随手涂画。
28. 喜欢拆解,然后再组装物品。
29. 一首歌在听了一、二遍之后,我就能够随口唱出歌曲。
30. 我常独自沈思最近几天要做的事。
31. 我在待人接物时,常尊重他人的意见或看法。
32. 我对天文学、宇宙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很感兴趣。
33. 若我有机会投稿,我会提笔写文章。
34. 我对科学的新发展很有兴趣。
35. 我能很轻松地想象鸟瞰一个事物的景象
36. 我认为自己在手工技能(如木工、缝纫、机械等)或其它方面动作协调。
37. 我经常在不经意中轻敲节拍或哼小曲。
38. 我喜欢记录个人生活的心情或想法。
39. 同学遇上困难时,我会主动关怀并协助解决问题。。
40. 我对无生命的东西(如石头)很感兴趣,并常探索其中的奥秘。

◎计分说明:共有八项分数,请将下列题号的分数加起来,哪一项得分最高,则该项智慧表现较为明显。
第一项(语文智慧):1、9、17、25、33
第二项(逻辑-数学智能):2、10、18、26、34
第三项(空间智慧):3、11、19、27、35
第四项(肢体-动觉智慧):4、12、20、28、36
第五项(音乐智能):5、13、21、29、37
第六项(内省智慧):6、14、22、30、38
第七项(人际智慧):7、15、23、31、39
第八项(博物智慧):8、16、24、32、40

多元智慧與因材施教

舊的看法認為智慧是固定的和單一的, 但是新的看法認為智慧是多元的, 一般有八種不同的能力:
(一) 語文智慧(linguistic intelligence):乃指口語及書寫文字的運用能力,它包括了對語言文字之意義(語意能力)、規則(語法能力),以及聲音、節奏、音調、詩韻(音韻學能力)、不同功能(語言的實用能力)的敏感性。 如:作家.演說家.教師
(二) 邏輯-數學智慧(logical-mathematical in telligence):乃指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了對抽象關係的使用與瞭解,其核心成份包括了覺察邏輯或數字之樣式(pattern)的能力,以及進行廣泛的推理,或巧妙地處理抽象分析的能力。 如:科學家.數學家
(三) 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nece):乃指對視覺性或空間性的訊息之知覺能力,以及把所知覺到的加以表現出來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精確知覺物體或形狀的能力,對知覺到的物體或形狀進行操作或在心中進行空間旋轉的能力,在腦中形成心像以及轉換心像的能力,對圖像藝術所感受的視覺與空間之張力、平衡與組成等關係的敏感性。 如:藝術家.建築師
(四) 肢體-動覺智慧(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乃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與感覺,以及運用雙手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巧妙地處理(包括粗略與精緻的身體動作)物體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體動作來運作或表達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如:運動員.舞蹈家.雕塑家
(五) 音樂智慧(musical intelligence):乃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它允許人們能對聲音的意義加以創造、溝通與理解,主要包括了對節奏、音調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如:作曲家.演奏家
(六) 人際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乃指辨識與瞭解他人的感覺、信念與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並區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動機與意向,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如:顧問.政治領導
(七) 內省智慧(intarpersonal intelligence): 乃指能對自我進行省察、區辨自我的感覺,並產生適當行動的能力。其核心成份為發展可靠的自我運作模式,以瞭解自已之需求、目標、焦慮與優缺點,並藉以引導自己的行為之能力。 如:心理治療醫師.宗教領袖
(八) 自然觀察者智慧(naturalist intelligence): 乃指對周遭環境的動物、植物、人工製品,及其它事物進行有效辨識及分類的能力。詳而言之,自然觀察智能不只包括了對動植物的辨識能力,也包括了從引擎聲辨識汽車,在科學實驗室中辨識新奇樣式,以及藝術風格與生活模式的察覺等能力. 如: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動植物學家.

老師及家長雖然知道人的智慧是多元的, 但在這功利主義及考試為導向的教育體系里, 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師長又有多少人?


(寫于2008.12.2)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作業的意義

前几天在网絡上看到一則貼子寫著:“我們班有一個學生不交作業的情況超級嚴重,每次問他為什麼不交作業,他的回答總是說放在家裡,罰寫罰站對他根本沒用,他就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聯絡簿也寫了,也和家長通過電話,可是家長本身督促的效果也不大,學生的爺爺自己也都說父母親本身個性就散散的,不太嚴格管教小孩的功課,每天看到他缺交作業的情形就一肚子火,學校也禁止體罰,所以想請教各位前輩,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種個性的學生能按時交作業,而且也不會觸犯到體罰的規定呢?”
以上所寫應該是一位新手教師的求救文字,這段文字對在教育界的老師來說是非常普遍的一項學生問題,但要如何解決? 好像長久以來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所以才經常發生因學生不交作業而被老師不當處罰或辱罵等事件。
在我的周圍就常常聽到教師因為學生不做功課而發出苦惱、憤怒、無奈的怨言,有的教師還在辦公室內破口教訓學生為什么沒有把作業交上,怪招百出,無法解決問題時就交由訓導處去處理,以為記了過,學生就會悔改,可是很多時候學生都沒把它當一回事,反而挑戰老師的耐性。
雖然自己教學資歷很深,但還是會面對著同樣的問題,不過個案不多,這也許和自己對教育的理念及對學生的要求有關。
很多教師都認為教完一堂課后一定要布置作業,尤其是華小及獨中的教師,這好像是華校的傳統文化,更有人稱讚這是華校的特色。
家長也認同有作業孩子才會唸書,成績才會好,才懂得如何應付考試,布置作業越多的教師才是好老師,因此學生也誤以為紙上書寫的才叫功課,參閱參考書及看課外讀物不叫作業,隨著他們的成長過程,我們會發現本來從小喜歡看課外讀物的小孩長大后,因功課的壓力慢慢的疏遠了閱讀,這是我們教育體制下所造成的果,也是身為老師的悲哀。
如果教師們能改變教學策略,不要塞太多的東西給學生,盡量將該天的功課在課堂內讓學生完成,不要為了趕進度而教學,更不要為了學生回家有功課做而布置作業,也別以為學生做了我們布置的作業考出來的成績就會理想。
其實很多時候學生的作業都是互相抄來的,因此愛學習的學生成績一樣佳,不愛學習的學生只會讓他們對學習產生反感,漸漸失去了求知識的欲望。


(2007.4.14刊登于南洋商報地方版)

看Skinner的實驗影片后感

今天看了由蔡順良教授播放的Skinner & Behavior Change 的老舊實驗影片, 心中有不少想法, 于是回家上 youtube 找了類似的影片, 還不錯還找到不少, 于是把有代表性的上載與你回憶及共享。
沒錯, 一個人的習慣養成要從小培養, 某些動作或行為也需要重复不斷的練習才成效, 可是, 這樣的訓練法是否失去了“動物(人)”的本性, 或成了別人的木偶。
反觀我們的學生, 尤其是“特優生”就有不少是在這種體制下訓練出來的, 不少師長都很高興這類孩子的“成就"。如果被實驗的人是你, 不曉得你又有什么想法?

也許這種訓練法也造制了不少"心理不健康"的優秀生, 或許讓家長間接的失去了一個正常快樂的孩子.

(寫于2008.12.1)

Skinner & Behavior Change (影片)

鴿子實驗 (影片)

桑代克(Skinner)的學習論 (影片)

Pavlov's Dogs Get Conditioned (影片)

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Harlow's Monkey Love Experiment (影片)

有小孩的父母必看.

Harlow's_Monkey_Love_Experiment

网絡參考資料:



动作技能: 人的许多重要的活动需要肌肉运动的协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作技能。许多教师一看到动作技能这一词就会与体育运动这样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我们英语教师的初级阶段也涉及动作技能,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英语的读、说要运用动作技能,口腔中的舌位齿位唇位、鼻、口、咽腔的送气都要求肌肉的协调,而书写英语则需要眼睛、手部肌肉的协调,加涅把获得身体运动的敏捷性、准确性,把握它的力度和流畅性看作是运动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发音和书写技能是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重点。


http://class.htu.cn/jxxtsj/index.htm (教學設計)

http://210.29.132.75/psychology/index.asp?code=061 (教育心理學)

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診斷與補救教學

感言: 我們常常都很想做補救的措施, 但每年(可以說是長年)面對客觀的因素無法行動, 如老師和學 生課多, 學生主動性不強, 以實施了三年由學生主導的弱課補救課程就可以看出了.

评鉴的意义


(一)考試(examination)是利用口試或筆試,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成績,尤其是知識方面。近來鑑于傳統考試不夠客觀,始有測驗(test)的產生,能客觀的了解學習的成績。
(二)測量(measurement)大部分都出之于測驗的方式,尤其是測驗技術的進步,許多客觀的標準測驗,幫助教學上對學習者的認識,所以測量和測驗常互相通用。
(三)考查:由于學生的學習是整體的,所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就不只是知識能力的學習,例如學生行為的改變,便是重要的教育目標,而這種學習成績的了解,便不是考試、測驗或測量所能奏效,需要依據觀察記錄等方法以了解。
(四)評估(assessment of appraisal):以上考試、測量和考查,都是學習成果的了解,并未涉及價值的評估。綜合一切了解的方法,并給以價值的評定,便是評估。
(五)評鑑(evaluation)的範圍和性質又比評估為大。除了對于學習的了解、評價和以此為鑑之外,還包括鑑賞的作用和功能。例如學生對于自己知能的學習,不但了解其狀況和程度,得知其效果和價值,而且由于目標的達成期望的滿足,產生情緒上的喜好反應。不過通常評估和評鑑是相互通用的,而評鑑和考試則顯然有別。考試是有強制性和壓迫性,而評鑑則有合作和改進的積極性。
(2008.11.29)

作業的意義與特徵

所謂作業,簡單的說,就是教師要學生學習的工作。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無論在課前、課后,或課內、課外,所要學生從事的工作和課業。因此作業不可馬虎敷衍,而且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甚至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所以為了能切實達成教學目標,作業須具有以下特徵:

1. 作業是課程的一部分,經由作業完成課程的使命。
2. 作業的完整性,學生從作業中可以學習到知識、能力、態度、理想和欣賞等完整的學習。
3. 作業要能連貫到學習后的各項繼續活動,可以說學習以作業始,以作業終,學習由作業以貫徹。
4. 良好的設計作業,對個人或小組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具有挑戰性和激勵性,使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
5. 作業不全是抄書,在作業之前、過程及完成后,都需要教師的指導。
6. 作業的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實際的參與和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責任和活動機會,所以要具有活動性。
7. 作業要具有啟發性,它可以啟發學生的智慧、能力和興趣。
8. 作業有團體的、個別的,前者發展群體性,后者適應差異,所以要具有適應性。
9. 作業需要評鑑,以期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所以不能一個 “閱”字就算了。
10. 從作業的分析和評鑑中,可以分析和診斷學生學習的困難,以做為教師的補救教學的依據。

上課的方式

讲述的缺点:
如果整堂課都用講述,下列任何情形都随时发生




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教學方法,所採用的方法是為了達成增進知識、涵養情操、養成技能及适應個性等四項目的。我們必須要依據教學目的及教材性質,選擇适宜的教學方法。
如:分組, 實物示範, 演繹, 練習作業, 問與答等.
(2008.11.29)

沟通的应用



讲述的缺点:
每当你上课用讲述,下列任何情形都随时发生


學了兩門課后…

別忘了追蹤
(20081119到20081203)
學了 “教育原理與實踐”及 “教育心理學”這兩門課后,因時間緊密,要完全消化不容易,教授們的ppt也只是大綱式的呈現,因此乘著今天自己一個人在家,于是把冷藏了很久的 “教育心理學”(張春興和林清山著) 及 “教學原理”(方炳林著) 這兩本書拿出來翻閱,把閱讀到的和這二個星期所學到的重點記下,希望能讓自己及同事們提供參考。

教案:
教學的方案,也就是教學計劃的方案,是教師在教學之前,將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所用的教學方法、師生的活動和教學資源等,事先計劃,以便據以施教。這種教學計劃,因為範圍不同,而有單元計劃和日課計劃或每課計劃之分。
(一)單元計劃(unit plan)又稱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以一個單元教材為範圍,而且是以較大範圍的單元為主,且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計劃的設計。
(二)日課計劃(daily lesson plan)或每課計劃(lesson plan)是以一個課文為設計範圍,甚至以一節課的時間為範圍所作的教學計劃。


事實上,一個課文本身也是一個單元,不過範圍沒有大單元這樣大,通常一課課文需要二節、三節或五節時間進行,則每課計劃或教案便在整個教案中分成几節課設計。



(寫于2008/11/29)
http://www.hainnu.edu.cn/licb/2004Update/InstructionShow.htm (教學設計資料)

標準化測驗與非標準化測驗

根據測驗標準化的程度分,有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和非標準化測驗(nonstandardized test)。
標準化測驗是由專家依照測驗編制的程序所編制的,測驗題目都經過試題分析而選擇的。其實施、計分、解釋都需遵照規定的方法辦理。而且此種測也都經過信度和效度的考驗。因此,在研究中常採用此種測驗評鑑教學的效率、教育計畫的實施和課程的改進等。
非標準化測驗是教師以非正式的方式,根據教學的需要自編的測驗,故又稱為教師自編測驗(teacher-made test)。

(摘錄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郭生玉著)

常模參照測驗與標准參照測驗

根據測驗分數解釋的方式分,有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test)標准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 test)兩種.
所謂常模參照測驗,就是指測驗的結果,根據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而加以解釋者。如某生在數學成就測驗上得40分,對照常模得到百分等級90,這表示該生的數學成訧勝過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只不如百分之十的學生。此種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在區分學生之間的成就水准,故适合于行政上做決策之用,如分班編組或鑑定能力。
但是,此種測驗無法知道學生那些尚未學會,那些已經學會。為了提供此項資料,標准參照測驗是一項适當的工具。
所謂標准參照測驗,就是指測驗的結果,係根據教學之前所訂定的標准而加以解釋者。如在一個數學成就測驗上,訂定答對百分之九十題目者為精熟學習,凡達到此標准者,稱「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而未達此標准者,稱為「不精熟學習」。由此可知,此種標准參照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學生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尚未學會,也即了解學習是否有因難存在。
(摘錄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郭生玉著)

形成性測驗與總結性測驗

根據測驗的目的而分, 所謂形成性測驗是指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 隨時採用內容簡短的情形。此種測驗的目的是在不斷提供給教師和學生一些學習成功或失敗的回饋線索。
對學生而言, 這種回饋可增強其成功的行為,且可指示其須校正的學習錯誤; 對教師而言, 它可做為改進教材法和補救學習困難的依據。
由于測驗內容簡短而獨特, 故評量結果通常不給予評分或等第, 而僅告訴學生「精熟」或「不精熟」。
此種測驗主要是用以了解一項新課程的實驗或教育計畫的實施過程中, 需要修正和改進之處。
所謂總結性測驗, 就是指在教學的單元或課程結束后所進行的一種測驗。此種測驗的內容比較廣泛,總括一切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測驗后通常都須要給予成績和等第。這種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在確定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故适用于評鑑一項新的教育計畫、教學方法和課程改革的有效性。
(摘錄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郭生玉著)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認知發展"后感

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父母及老師都能學一點教育心理學, 學了悟了又能學于致用, 我相信天下就會太平, 也許就沒有老師這行業了(開個玩笑^.^)
說真的, 如果我能早一點接觸教育心理學, 在我當老師及為人母親的漫長過程中就不會走那么多 "衝突" 的場面了. 不過時間不會倒流, 希望我以往的經驗能為未來的新老師一個借鏡.
說真的, 學生需要指導, 老師不要以為很多道理是學生理所當然懂得. 就以我在11月16日帶我班去旅行時, 到了吃午餐時間, 分成四組的同學都入坐了, 只有我和李增註老師傻傻的站著, 我們一直左看右看, 同學們只管高興的聊天, 好像沒有發現到我們的存在, 我那時有點生氣, 走到主席面前提醒她, 她說還以為我們是自己一桌的.

這能怪他們嗎? 也許是他們的父母沒有教, 也許是我們學校教育過于重視認知的結果.

(寫于2008.11.28)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上教育心理學的第一天

今天老師提出不少問題, 教授也一一為我們解惑:
1. 能力分班: 這是我們老師很矛盾的(包括我), 我曾和洪老師談過有關課題, 我是不贊成給學生貼標籤, 但為了老師教學方便, 又能符合優秀學生家長的期望, 除了犧牲大部分學生及違反教育原理及人權外, 誰也想不到更完美的措施了.
2. 學生服裝與髪型: 這在几年前我就認為應該要稍微鬆綁, 但部分人以為這是獨中的強項之一(管的嚴). 其實強烈要求嚴管的家長真的那么多嗎? 我所接觸過的家長有強烈要求的就不多.

不是完全不管, 而是再稍微鬆一點, 如:男生不一定要剪斜坡, 頭髮 "站一點"也無所謂等. 就如教授所說的, 台灣完全鬆綁后, 學生也沒亂, 離開學校后一樣能穿著整齊, 西方國家的學生也一樣.
我總覺得華文教育工作著, 也許是文化的影響, 常常被傳統的模式挷住, 所以老師教學也不會有很大的創意及發揮空間.
獨中所強調的"德", 應該和一個人的外表關係不大吧!
(我也分享了我和我家老大的經驗, 因為髪型, 常讓父子兩人不好過, 也許我們還有一個負擔, 因為我們都是學校老師, 所以不得不管.)

http://www.epc.ntnu.edu.tw/epcweb/B_colleague/508%E8%94%A1%E9%A0%86%E8%89%AF_1.htm (蔡順良教授的講義)
(寫于2008.11.27)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教學設計報告" 后感

花了4 個小時33位成員終於完成了他們的"處女作"--> 教學設計. 每人5分鐘, 預計會在3小時后結束, 不能在預計的時間結束, 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好要報告的重點內容, 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所寫的呈現完.(我認為這是我們要改善的地方, 這也是做為老師要有的技巧)
另一方面, 看了那么多人的教學設計, 雖然不同科目, 大部份都抓到了重點, 我感覺到郝老師其實是不滿意的, 這也許是我們上這單元的時間不足, 另一個因素是平時我們就沒有認真的寫我們的教學設計, 學校里也沒有人真正懂得如何寫(包括師範出身的), 而且學校缺乏這方面的參考書籍.

今天早上當我把每位老師的資料放進電腦時, 三分之一的老師沒有按照我之前交待的方式, 把file name用自己名字, 理由是有人誤解以為寫在呈現的內容上, 有人沒聽到.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為什么我們面對的學生也會如此了嗎? (真的要有三心: 耐心,容忍心,寬容心)
哈哈一笑! 祝接下來的課程大家更有精神.

(寫于2008.11.26)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老師,你進修了嗎?

教育部長和校長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希望未來的小學教師擁有學士學位、中學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大專院校的講師或教授都擁有博士學位,這不是妄想,而是未來的趨勢。全球受教育的人越來越普及,在不久的將來,高學歷的家長肯定會越來越多,如果教師的學歷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可以想像以后教師的地位會更加的式微。
假如未來教師的學歷都提高了,但在他們的教學生涯中都不喜歡閱讀或不願進修,這樣他們所獲得的學位是否有意義,又能不能與他們的學識成正比。假如教師都有了一張人人羨慕的一等文憑,但他們在待人接物方面差強人意,人緣不佳,品德低落,這又是否是我們要的良師?
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無論那一行業,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更換,任何人不進修以跟上變化快速的年代,學歷再高,也等于一個空油桶。
在這功利主義的社會里,不願意進修的教師都比較現實,抱怨也比較多,持有終身學習意願的教師不多見。他們常認為教師的薪水只足夠養活家人,連書都買不起,還談什么做學問、看書或進修。
另一方面,這些不進修的教師可以忙于在課余時間兼職教補習、做直銷,花時間追看電視劇,與人閒聊或逛街等,但卻無法或有耐心的去看完一本有益的書籍,上一整天與教育有關的課程,聽一場有意義的教育講座。反過來,他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指責現在的學生,學習能力越來越差,不愛做事和不肯讀書。
有些教師還認為目前自己知道的知識己足夠了,只要掌握好教科書上的知識就行了,進修根本是浪費時間,也剝奪了他們的休閒時間。因此,年复一年,這些教師都如此混下去,可以想像我們的學生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當教師覺得學生越來越難溝通,越來越難教時,其實是教師的學習技能已跟不上學生的腳步了。時代進步的越快,知識也淘汰的越快,教育是一門日日新的職業,身為教師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理由停頓下來,當你發現自己的怨言越來越多時,就表示你需要進修的時候。
人生的整個歷程都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人要不斷的學習、進步。老師必須要求自己在見解與修養方面不斷努力提升,教師必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前進,因為教育即是生活,沒有閱讀就不會有所進步及體會。
有人說做老師最大的好處是還有機會閱讀,現在許多年輕人一離開校園就迫不及待地把書本給扔了,甚至連每日一讀的報紙都沒翻閱,眼前只有賺錢及享樂。
所以做為e時代的老師要比學生更加用功,要不斷的學習,且閱讀面要廣,否則就無法在學生面前侃侃而談。
當老師們覺得無力感,越教越累時,也就是你要充電的時候,別忘了你才是你自己的最大敵人,常言道:習慣改變你的行為,行為決定你的命運。


(2007.3.30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心里話....

在這短短6天(36小時)里上完了由台灣郝永崴助理教授的"教學原理與實踐"的課程后覺得很充實, 雖然很多理論及內容要我們自己回去慢慢消化, 但我可以從中體會到它的含義, 它對我往后的教學肯定獲益良多, 也希望我有機會能和沒有來上課的同事分享.
這6天當中雖然很累, 但精神還不錯, 我佩服自己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瞌睡, 這肯定和老師的教學法及敏銳度有關.
老師在最后一天說到"經驗只能調教出照章行事的老師, 反省雕琢專業自主的老師" 這是很實在的驗證.

在分組中我也學會了體會, 容忍, 合作, 分享的真正精神.
我更學會了做為一位負責任的老師必須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教學設計.
更讓我有機會一年后再接觸我的blog, 因為有時自己所寫的文章在報章上不适合刊登, 我以后就可以通過這個管道了.
老師謝謝妳, 希望你明年能再次來馬來西亞教我們有關"教學技術"的課程.

(寫于2008.11.25)

上完 "教學反省" 后應

刚刚教書時覺得很吃力, 以為兇學生聽你的或及格率高就是一位 "好老師", 慢慢的覺得學生只是怕你而不是 "喜歡" 你, 因此就開始自我反省及讓學生以報告方式(匿名)來評鑑我的教學及處理班務的問題. 開始階段的確很 "傷" , 但這是改變我教學的最佳管道, 現在我多于 "學生日記式" 的方法了解自己. 人都有錯誤判斷事物的時候, 只要能改就有機會成長, 更能達到雙羸.
十多年前的學生給我評語是兇, 看到我就閃, 現在的學生至少能主動跟我開玩笑及與我"談心".
理論大家也許都懂, 但在實踐起來不易, 今天老師說了一句很重聽的話: "人要有适應環境的能力, 環境不會因為你而改變."
回頭看在我們的老師群眾, 有人常遲到, 有人放學鈴聲一响就背著書包離開, 有人常閒聊, 有人為了讓學生高興送分數等現象, 雖然是屬于極少數老師, 但往往就是因小而擴大.
沒有時間, 忙是我們常掛在嘴的用語, 其實真的是那么忙嗎? 或不忙才是正常嗎? 忙的定義是什么? 也許老師常關在學校, 沒有機會接觸外面, 所以沒有的比較才會有此感覺.
上了6 天的課才深深體會到老師真的要常進修, 做個研究型的老師才是老師. 郝老師除了為我們講一整天的課, 還要通過网絡和在台灣的學生解惑, 很佩服, 這就是專業.

(寫于2008.11.25)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上完 "學習評鑑" 后感

這章的課題在好幾年前(應該是2005年)我和陳麗麗老師在本校舉辦的教學研討會上分享過的課題, 我們也用了很多實例, 講述的內容和講義上的大同小異, 但是因為我們都不是所謂別人心目中的"專家", 所以老師不以為然.
不少老師都犯了同樣的毛病, 總是以傳統為框架, 認為傳統是不能改變的, 或以公共考試模式為標准沒有創意.
我曾跟某組長提出說在學校的總結性評量中以附加題(bonus)形式出題是不妥的, 但我得到的答案是"只要學生能力做到就給他", 今天我問郝老師的看法, 從郝老師的口中得到的答案是這種做法是多此一舉的.
就如我們常要求老師在出數學選擇題時一定要5個選項一樣, 理由是因為統考也這樣, 這不是理由的理由.


(寫于2008.11.24)

上完"教學檔案與學習檔案"后感

有點小"爭執"
今天我們這一組到了最后一個分組討論環節时產生了一點不同的意見, 這課題是 "建立教學檔案時我們面對的問題".
我認為老師面對的是技術上的問題, 麗芬也認同, 但阿花不認同, 她認為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其實我和阿花肯定都不會面對技術及學習上的問題, 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個人"的問題, 但這是不是說我們就不要去解決或提出來, 以讓學校知道及給予這些老師"強制"性的培訓.
教育工作為什么不容易推動, 因為個人的認知或要求不一樣.


各組提出來的問題總結以下几點:
1. 老師怕時間不足 (如果老師肯踏出第一步, 改變教學模式, 以后就會有很多可以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了, 萬事起頭難,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2. 老師技術不行 (其實在平時的日子里, 我們都有公開電腦方面的課程給老師學習, 但有意願及主動的老師不多, 最后教的人也感失望及難過).
3. 不少老師分享的心態還有所保留.

總的一句, 以目前网絡發達的e時代, 老師真的不能落在學生后頭, 否則難以啟口要學生用功學習.



附加郝永崴老師當天的建議


1) 明年學校實施的教師网上教學檔案及學生個人的學習檔案(iportfolio), 應該要有過渡期, 老師和學生不應該同時進行, 先讓老師使用熟悉后才到學生, 學生可以在下學期才進行, 這樣老師熟悉了還可以指導學生。因為老師不能失敗, 學生才會成功。
2) 老師擔心時間不夠增加負擔, 學校除了要減輕老師負擔外, 老師也應該要會應變, 如: 所有的圖檔, 文件可以通過掃描轉變成pdf檔上載入檔案里。
3) 如果一個教很多科目的老師可以選擇性的先做一個科目。
4) 上載在iportfolio里的教案應該可以共享, 所以權限應該公開給所有老師, 不只限于校長, 副校長和教務主任, 這樣老師才有機會看到其他科老師的特色, 以便改善或加強自己。老師更要有看別人教案的習慣, 這樣才會成長和進步。
5) eclass网絡的速度慢, 這是學校一定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要不然常斷線及上不到网, 會浪費老師時間.
6) 沒有電腦或家里沒有网路的老師可以放學后留下在學校完成這份工作才回。
7) 网絡寫檔案是世界潮流所趨, 現在很多東西已電子化了, 問題是老師要不要去改變及適應, 只要有耐心、恒心、決心, 所有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也可以通過培訓, 請教別人, 然后把這些難點記錄下來(做筆記), 現在不做以后恐怕很難做到。
8) 老師面對作業量, 是因為老師給作業時都以細節為導向, 給學生的作業應該以教學目標為主, 老師要改變心態, 量不需要太多, 有些可以以口述、學生互批、家長評鑑、連續性的方法進行, 盡量讓自己改作業的頻率降低。


(寫于2008.11.24)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上完 “教學資源的應用” 后感

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

(11月22日)
1. 在學習這門課程過程中,讓我了解做為一位老師,無論所教的對象是誰,他都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就如今天郝老師發現有極少數學員開始不專心及做自己的事,他馬上給予暗示及以點名的方式提醒。
從這些小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學生無法學好,因為老師本身的身教就出了問題。這些小動作也經常發生在我們學校的校務會議、研討會、周會及監考期間,所以又如何要求學生會做好呢!


2. 老師建議我們應該要專門培訓老師,利用這些培訓過的老師開拓校本培訓,這是一個很實惠的建議,但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學校行政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了,人都有 “月亮總是外國的圓” 的心態,不是不可能,行政必須要去推動,老師要全力給予支援。

3.在科技的應用培訓方面我校也有去推動,但老師的積極度不足,常考慮到老師的負擔及心情而不敢強制,因此最后都不了了之。希望大家上完這門課程后,能激發大家的進取心,明年的培訓課能順利進行。


(寫于2008.11.22)

科技的使用真的幫助教與學嗎?

在今年的11月11日的數學學科研習會上我和全體數學老師分享了一個主題為 “ppt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在里頭我提到几點好處:

1. 無法展示的圖可以利用它。
我們可以通過flash、影片、GSP來展示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圖。
3. 可產生更多的互動。
例如:簡易或簡短的習題可以通過ppt在班上討論或以口頭回答,減少課后習題的數量。

4. 可取代某些用具。
現在課室大部分都是白板,帶著座標圖板或圓規進班使用費時。
5. 可以重複講解。
使用黑板或白板,講解完擦了就沒了,如果用ppt學生不明白要求重講比較方便。
6. 方便復習。
7. 減少使用粉筆或 Marker Pen (還可用TDChalk軟件來輔助)
老師不必再煩惱帶著五顏六色的手進入另一班了。
8. 優質的ppt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
9. 長遠來看能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

10. 節省抄題及畫圖的時間.

那天分享完畢,我也做了几點總結:
1. 如果你覺得越教越累, 是時候改變備課方式及教學模式。
2. 一定要以自己的教學方式來製作課件。(資源可參考來自eclass的共享課室)
3. 第1年辛苦、第2年修改、第3年輕鬆。
4. “我聽了, 我會忘記; 我看了, 我會記住; 我做了, 我會理解”
5. “邊實踐, 邊調整, 你一定行,堅持就會有收穫‘
6. 以前的 “教師=知識+口才”,末來的 “教師=知識+口才+科技的應用”

在此願再與你重溫那天的內容,沒有機會聽到的同道有機會歡迎私下互相交換意見。


第1學期



第2學期




以上的兩個圖表是我今年在我所教的班級(J3P,J3K)進行的調查結果.

(寫于2008.11.22)

教學評量的目的

長久以來,大多數的教師都以考試來引導教學和學習,因而導致許多學生讀書是為了求高分數、取悅師長,很在意考試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考試和測驗是學校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評估工具之一,它是教師用於測量教與學的常用手段,問題是要如何出好一份試題才能達到它的效能,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人,常常各說各話。
可是在現實的環境下,不變的事實就是它是決定學生未來“命運”的手段之一,因此每回公共考試後,總有人對某些科目的考題不認同并給予批評。
學校里的傳統教學評估試題中,往往所測驗的試題,脫離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尤其是數理知識及實驗結果常與實際應用不符,教師對最新的科技知識也沒有跟進,不少教師都以舊課文教材的知識為依據,學生的答案也以課文的標準答案為主。
另一方面,試題內容往往偏重以學習結果和可查記憶性的知識為主,忽略推理思考和學習過程的了解,因此才會出現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或沒有創意的新生代,而這批“產物”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 “靈魂工程師”,所以在教育領域中常惡性循環,難以改變或糾正。
一份好的試卷應當是在考試以后能引起師生在教和學上的反思,它不能出現知識性的錯誤,題目語意要清楚,文句簡明扼要,答案明確合理,記憶性的試題要少而精,不能脫離綱要。
除此之外,一份好的試卷還可以給學生視覺上的審美享受,試卷版面的設計除了版塊醒目、明白易讀以外,在考試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還要注意文字和圖示相結合,數字和圖表相結合。
總而言之,教學評量是提供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上的回饋,由于學生能力是多方面向的,學習結果是豐富且多元,評估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在真實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因此,所有科目的評估須根據評量目標,采用适合的評估方法,以提供教師和學生更精確的回饋訊息,以支持教學和學習,幫助教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精。



(2008.09.3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批評學生要有口德

學生考試前老師緊張,授課時總是提醒又暗示,學生好像都無動于衷。考試完畢,換成學生緊張,下課時間辦公室到處是學生,都急於要知道自己的成績。有的學生知道自己在考前沒有好好的准備,成績一定不及格,但還是為了湊熱鬧成群結隊的到辦公室找老師看分數。
每當老師拿到學生的試卷后,邊批閱邊嘆息,總覺得怎么現在的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感嘆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有位教師更生氣的對著同事在辦公室破口大罵他的學生,他覺得那么容易的題目,學生怎會笨到做錯,還罵學生連爛泥都不如。聽了他高分貝的怒罵聲,心里感到難過及憤怒,怎么身為人師會如此沒有修養,平時埋怨學生沒有禮貌,可是自己的表現也不過如此而已,又如何落實身教或要求別人做好。
話說回來,到底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當老師的又應該給學生怎樣的示範。其實我覺得不只是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現代的教師也一樣一代不如一代,這是惡性循環,誰又應該負起這個責任?
再深入的想一想,我們的學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其實不然,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比我們那個年代多很多,他們除了要學習學校所規定的課程外,在課后還要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藝課程,還要應付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及五花八門的資訊。
反觀一些教師,除了自己在學生時代時考取一張優異的文憑外,就沒有特別的技能了,有些教師連利用多媒體來教學都抗拒,也不願意進修或參于學校安排的有關教育培訓課程,只會應用自己學生時代所學到的知識來教導現代的學生,學生又如何能面對他以后的世界呢?
教師在怒罵學生時,請先放慢腳步或吸一口氣,先看看自己又進步了多少,一個不愛學習的教師肯定會有一批不愛學習的學生,教師也不必一相情願的以為學生一定要回報你。別忘了,教會學生生存比交給他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來的重要,為人師表要有“口德”,批評學生時要有同理心,否則,就沒有資格成為人師。



(2008.4.2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為什么要上教育專業課程?

先說個真實故事給你聽:

我有位親人,擁有電腦資訊方面的碩士學位(國外),回國從事這行業几年后停職一年去進修其他課程,因一年沒有再接觸有關的資訊,因此他重新找工作時,都不敢拿它的碩士學歷應徵,反而學士文憑讓他找到工作。
其實很多東西都要學以致用,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斷充電,否則就會忘記。
當校長說每位老師(包括具有師範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及教學多年的老師)都要上這門課時,不少老師認為不公,看輕他們的專業。
試想想,如果我們在國外(台灣或中國)多年后回國,是不是一樣要面對重新適應語文的問題(也許在學生時代時年年考獲A等)。
為什么每所大學錄取學生時所看的英文鑑定考試(TOEFL, IELTS, MUET等)都有一定的年限。
何況教育工作者是以 “人” 為本的職業,不同的時代人與物都會有所不一,有如教學方法及教學資源一直不斷的更新。
我也看過不少從師範出來的教師上課時是帶 “教鞭” 進課室的,用很傷害的字眼罵學生, 我也看過教了10多年以上的老師總是經常遲進班或在課堂管理上是無能力的。這說明什么?
大家不妨以客觀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寫于2008.11.22)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上完 “教學情境的營造” 后感

的確要把一堂課上好,必須先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氣氛,因此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常常沒能把一堂課上好或學生感覺到上課很沉悶,原因有:
1. 老師本身過于 “權威式” 或過于嚴肅。
2. 老師把自己不佳的情緒帶入課堂。
3. 老師特質使然,如: 臉沒笑容(目無表情)、講授時聲量小(平淡乏味)、教材死板(照本宣課)等。
4. 老師過于強調分數,重視及格率,無形中施以學生壓力,因此老師在教學上無法發揮以 "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5. 真正全職投入教學及把教育當成是自己事業的教師不多,因此難形成整體性的 “一致效應”。

其實要改變或要做得更好很簡單,因為決定要不要改變在于老師的心態及決心。

對的,一定要堅持


台灣某雜誌報導一系列有關日本好几間學校,因為每天早上實行晨讀10分鐘運動,造就教育大奇蹟,讓很多小孩喜歡閱讀,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理解力、集中力、意志力、包容力和感性力,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跟著進步,因而提高了升學率,也減少了校園紀律問題。
看完系列報導的內容后,心里感到一陣難過及不是滋味。讓學生晨讀是我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教育理念,至到現在都沒有改變,而且它的方法我也曾實行過2年,只可惜敵不過校方的統一措施,及自己也不願和團體背道而馳,唯有選擇了中立的方式,在早自習時間私底下進行4天寫日記2天晨讀,以配合校方的政策。
我感到難過及不是滋味的是,因為某雜誌的系列報導,校方才認同晨讀對學生的重要性,也后悔當初自己沒有堅持爭取大家的認同。
好几年前,我在自己的班每天都進行10分鐘晨讀,開始時是鼓勵學生帶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來看,后來發現學生的藏書少至又少,于是經常推銷我校販賣部所售賣的課外書籍,或到各大圖書行為學生選書,大家購買不同的書相互交換來看,學生都很願意配合。
我也經常把報章上不錯的小文章剪貼下來,收集50多篇文章后,在學生早自習時分發給大家閱讀,他們過后可自由的把看后的心得寫下貼在班上的布告欄。
早自習晨讀在我的堅持下維持了2年,效果很好,同學們除了愛看書,也愛寫作,更喜歡買課外書來閱讀。那時每次學校有新書推荐給學生時,我班是最多人購買的一班。
只可惜后來因校方要推行強制性早自習寫日記,我實行的每天晨讀計劃也告停了。雖然如此,我還是認為晨讀會讓一個人能真正靜下來; 課外讀物看多了才能寫好一篇文章。因此私下還是偷偷進行2天的晨讀,這樣的效果肯定不比天天晨讀來得佳。
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可以養成,更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喜歡閱讀,一定要長時間的堅持及鼓勵。如果當初我繼續堅持讓學生晨讀10分鐘,也許今天培養了不少離開校園后還能自動閱讀的學生,或許也因為自己的堅持及一意孤行,而被排擠或被套上不合作的“問題人物”。
無論如何,這讓我體會了一個哲理,為了教育,為了學生,一定要學會堅持,對的一定要堅持及為自己的理想爭取到底。

(2008.1.9 刊登于南洋商報)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上完 “教學技巧與運用” 后感

我和郝永葳老師一樣有強烈的同感,學生一天所上的課太多而且很長,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學生的休息時間很不足夠,尤其是沒有 “小睡” 時間,這是不符合人最基本的需求的第一項 “身理需求”。
其實在早几年我曾在校務會議中提過星期六上7堂課,間中只有一次下課時間是很不符合人性的,尤其是學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生在空間不大的食堂里買不到吃的,對正在發育的孩子是不健康的。
雖然如此,還有不少的老師常埋怨課程趕不完要增加節數,這就是對教學的技巧及運用缺乏認識的原故,所以 “教育原理和實踐” 這門課程是所有老師都必須要上的,包括師範大學畢業。如果學了理論沒有用上等于白唸,而且隔了那么多年有必要再充電。
趕課、考前補課、印大量的講義筆記或作業,也是我一向最不認同的教學法之一,可是在同儕中提出時常被同事以冷眼及不肖的言語對待。(不過我還是保持著堅持的意志沒有被打倒)
至于在作業分配方面,有老師(包括家長)認為作業要在家里完成的才叫作業,所以上課時一堂課都是老師在講,鈴聲响了才點作業,因此學生沒有機會提問,回家自然就不會做,不會做回到學校就只好抄了,這我們能責怪學生嗎?
真的希望上完這些課程的老師能真正有所領悟去落實、推動,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寫于2008.11.21)

上完 "教學技術" 后感

更新教學模式

早期,學校對評鑑教師的其中一項很重要項目是對板書的要求,教師必須字體工整, 讓學生在視覺上有最佳的效能,以免影響他們的學習。
后來投影片(OHP)日益普及,教師也忙著學習如何制作投影片作為教材,有的學校還投入了不少金錢去購置這類的器材。可是沒多久,互聯网跟著普及化,幻燈片(PowerPoint)成為新的教學工具之一,教師又忙著轉向學習利用幻燈片制作教材。
在這過程中,有些資深老師從板書到投影片的教學,再進入幻燈片的教學模式,電腦不行及手巧不靈者,肯定無法適應。或許是懷舊,大部份教師總是認為板書不能被時代淘汰,尤其在數理的教學上,認為學生必須要“一板一眼”的看著老師書寫才能專心,腦袋才會思考老師所教的內容。
其實,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有很多種,無論那一種模式,最重要是教師的教學法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的學習者,包括成人,在學習上都講究視覺及聽覺上的效果,如果老師老抱著早年自己的學習模式,以為對現代的學生會有同樣的效果,這就難保証學生是否也和自己一樣喜歡同樣的教學模式了。
我始終認為板書在以后教學上的功能會日益減退,就以我目前教數理為例,尤其在教數學這門學科,很多教師認為教數學不可能用幻燈片完全取代板書。可是在這兩年里,我嘗試用幻燈片完成我一學年的課程,包括應用它來為初三的學生复習三年的數學課程以准備統一考試,學生都很喜歡,而且教學上的效果比傳統的板書更受歡迎及有效能,節省不少上課時數,學生學得充裕,也能在班上及時完成作業,教師不必再為催收不到作業而苦惱。
幻燈片教學用于教理化科方面,效果會更佳,它除了能呈現字與真實的圖象,也結合了動畫和影片。現在的學生不再像以前我們上課時,老師講完某一章節后,我們要靠想像才能體會。
當然教師使用幻燈片做為教學工具時,必須要在制作上有一定的認識,且要以學生學習為出發點,迎合他們的需求。教師務必要學會自己制作教材,并以自己的教學方式及經驗來創作教材,如果只依賴別人制作好的教材,在課堂上就較難以發揮自己的教學特色,也很難在創意教學上有進步的空間。
因此,教師的在職進修及培訓課程很重要,能不能改變,很多時候事在人為。

上完 “教學方法” 后感

<學生方面>
其實分組討論是一項很好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對考試班級(初三及高三)的同學,學生接近備考階段,畢業班的同學要考三年內所學過的課程,在短時間內老師不可能把三年的課程幫學生复習完,所以只能靠小組的討論方式。
我本身經常在初三班級用這種方法,效果不錯,但前題是老師要能掌控秩序,否則會反效果。
分組時以周圍附近的4個同學為一組。(節省時間,不必搬動桌子)
每組要有一個較強的同學主導。(生生互助)
老師要有 “敏感度” 的協助。(盡量把吵雜聲控制到最小)
這種經過 “小老師” 或 “生生互助” 的效果能減輕老師的負擔,也讓同學能體會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老師方面>
在制作教材方面 如:ppt,我比較喜歡使用自己制作的教材模式,因為自己才知道如何教及如何排序? 別人的課件可以作為參考(包括网上的課件),因為教學一定要以自己的特質來發揮自己的特色。
但在尋找資源方面 我認為合作模式才能豐富材料,可是合作模式所面對的問題是不少老師不願意動,或沒有分享的習慣,而且對科技的使用不積極。這也是我校eclass网上教學推動了近三年進展不大的因素之一。


(寫于2008.11.21)

上完 “教學設計” 后感

上了二天課,獲得了教學中無法得到的理論知識,讓我學會了如何完成一份完美的教學設計,更讓我體會到學生平時上課的辛苦,因此讓我更有決心要把所學到的理論轉變成實際行動用于往后的教學上。
這二天的上課方式有個特點是以小組方式進行,它的最大優點是讓我們學會如何合作、分享、接受不同意見等的好處。
平時因為缺少有關在教學方面的培訓課程,老師們都知道有必要上,但沒有人敢向學校提出,因為怕上課、怕占用了假期的休息時間,所以大家在教學的路途中都像瞎子模象。
老師要做好一份完美的教學設計,除了個人的能力外,行政方面應該也要給予支援,例如: 每新的學年開始前必須要提早讓老師知道他所教的科目及班級; 給予老師充裕的時間; 一個年級至少要有2個以上的教師以便能互相支援等。
其實 “教育原理和實踐” 的課程每位老師都應該要掌握的,尤其資歷越深的教師,無論他以前在大學時是否有修過這門課程,因為時代不同我們必須要跟著改變。

(寫于2008/11/20, PM10:22)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上完 “教學計畫” 后感

這堂課上完后讓我對教學計畫有一定的認識了, 這也許跟我平時不認真寫教學日誌有關,所以花了不少時間才能消化。
我平時對教學在心中有一定的計畫,但很少用文字認真的表達出來,明年我校要實施用eclass平台里的iportfolio來寫教案,再加上今天上了這堂課,會促使我更認真的把平時教學的一些 “記憶” 用文字來保存。
老師的教學觀及風格很重要,每個人都應該保留自己的教學優勢,以別人的教學做為我們的學習對象,以提升自己的教學積效。



(寫于2008/11/19, PM10.25)

上完 “教學的理論基礎” 後感


聽完這堂課后讓我感觸良多,里頭所提及的理論架構在我所寫的文章里也曾提到,也曾有教師不以為然,這就是傳統教學遺留下來的后遺症。
現在的學生不會思考,肯定不是一日形成,習慣養成很重要。也許因為習慣是從小培養形成,所以現在面對 “新生代” 的教師也有不會思考的問題,因此才會惡性循環。
有不少教師缺乏引導學生的能力,以 “行為主義” 為教學模式,這和教師缺乏班級管理有關,因為教師的在職培訓不足,另外一點是教師的個人特質所使然。
身教重以言教,一位好的教師,因為在他的學習生涯中曾遇到過這類型的教師,所以在他的身上就會有一股熱愛教育熱忱。
我認為教會學生自己去探究及摸索知識很重要,在教導學生探究及摸索的過程中,老師也必須同步前進,相互學習。因為不同的時代的學生特質不一樣,老師必須要不斷創新及要有前瞻性的視野。
如果老師覺得越教越累,這個時候是改變教學及備課模式的最好借口了。

(寫于2008/11/19, PM9.44)

學習改變

《南洋商報》副刊職場焦點里的一篇訪問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訪談內容摘錄,看后感觸頗深。
讓我想起我校年終學校假期前的一場研習會上,校長與教師交流的那段時間,有位同事問起明年由新紀元主辦的教育文憑課程,從台灣各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是否要參加,校長當時回應的內容大略說,只要繼續在本校服務,無論年齡大小,資歷深淺,那所學校畢業都要參加。
當時有些老師聽后心里很不舒服,尤其修過教育學分又是從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心里都嘀咕著,認為不公平。
以目前日新月異的年頭,10年、20年前所學的科系理論知識在這個時代不一定適用或夠用,人是需要不斷學習及成長,尤其教育事業,教師更不應該停留在原點。
的確,以往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尤其20年前的技能知識,就算當年每科都考取特優成績的科目,畢業后進入工作領域,其實能直接用上的知識不到一半,另一半必須靠進修,且不斷向同道學習。
如果一位擁有大專學歷的家庭主婦,婚后長期待在家里照顧家人,期間沒有進修,10年后她的文憑是否還有價值,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張忠謀也強調,我們必須培養學習的習慣,包括終生學習的習慣。但是反過來看看現在許多年輕人,離開校門后就把書本丟了,每天沉迷在如何賺錢買車、享樂等方面。
身為21世紀的教師,要傳播給學生的是最新和有效能的知識;可是有些教師只靠手上僅有的教科書為工具,要進教室前才准備要講的內容,以為把自己從教科書中背到的知識從口中說出來,就完成了當天的教學工作。
另一方面,有些資深老師年复一年以一本破舊的教科書為工具,要求他們多閱讀有關課程的新知識或教育叢書,他們說眼力不好,字體太小,看了吃力; 有的卻說沒有時間,另一頭卻在外兼職補習。
年終考試一結束,教師的教學工作就停頓了,他們以學生無心學習或課程已教完了為借口,因此,才會出現學生逃學而導致的學生紀律問題。
偶而校方也有贈書給老師閱讀,但是還是有教師不拿,覺得麻煩,他們擔心有一天離職時要退還,不見了要賠錢,也有人拿了贈書擺放在書架上不曾翻閱。
張忠謀也認為每個人都必需能跟得上所屬行業的最新潮流。的確如此,以往當老師的只需要一支粉筆,一片黑板和一本教科書就行了,學生乖乖坐著聽你講課。加上20年前家長的教育水平不高,對孩子沒什么要求,都把孩子的前途交由老師決定。
今后的教育走向及學校的硬體設備,又和從前有很大的差別。以前沒電腦,打字用的是舊式打字機,最了不起的設備是有一架卡式錄影機及電視機。現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學校上課用的是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
要能帶領學生走入科技時代,首先教師必須要走在學生前面,先學習新知,這不是一張永不退色的文憑能替代的。
你可以瀟灑不理會時代的改變,但你阻止不了被時代拋棄;與其不斷抱怨,為什么不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跟得上潮流呢!
緬懷過去,要懂得展望將來。


(2007.12.6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上完 “有效教學” 后感

在這個講求功利主義的時代,要找一位 “有效教師” 的確不易,尤其獨中,因經費所限,獨中薪金不高,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一般只是本科或有教學經驗的即可,除了畢業于師範大學的教師,一般教師都沒有修過教育心理學或和教學有關的課程,所以不少教師的素質都不一,因此不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可以說常在錯誤中成長過來,有的來不及就自動放棄了。
也有不少教師還是抱著傳統的教學法,10年如一日不曾改變,也不想改變,或許是害怕改變,這也許跟我們早期所受的教育有關。
知識是教不完的,我們老師也無法把自己本科的知識學完,何況學生一天要上五六門不同的科目。
趕課一直以來是我校老師的抱怨課題之一,因此課程整合是我一直堅持要真正落實的方案之一,改變教學模式及備課方式更是我一直都私下推動的,但是老師總是害怕課程整合后學生學得少無法應付公共考試。
在這20年的教學生涯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改變,因為我知道我們要教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必須要以學生為主,多樣化的教學法也是讓我進步最快的行為之一。
其實老師們不妨時時自我評鑑,自我反省,在教學的路上肯定有進步。


(寫于2008/11/19)

為何學生不喜歡學習?


常聽別人稱讚一位成績優秀的小孩很聰明,很會唸書,但這是否能表示說這小孩的學習能力強嗎? 而那些好動、考試總是不及格的小孩,都會被大人標上頑皮或笨小孩的標籤。
有些教師在教育研討會上分享教學心得時,也會不自覺的說自己所教的班是后段班或差班,言下之意這班是不愛唸書及成績很差的學生。成績差是不是表示他們以后就沒有出路,成績好能不能表示以后他們的前途就一定光明?
在這個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時代中,聰明伶俐的孩子越來越多,調皮搗蛋及叛逆的小孩也不少。
可是從很多社會上的實例反映,那些當初所謂的“乖孩子”,將來也許就是弱勢群體,是失業大軍的族群之一。而那些 “叛逆劣性”的一群,當他們離開校園后也許就成了他們“找吃”的本錢。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對學校里教死書及讀死書的教育很不贊同,他提倡并實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以教人者教己”的生活教育學說。在他的墓碑前的對聯還寫者:“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也從長期實踐中認識到,知識是經過實踐才得出來的。
的確,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佷多時候只是讓受教育者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已,而成績好的只是說明他們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較強,學習不好的,也只是說他們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不足。但是,學習最終的目的是學于致用,任何脫離了實踐的學習都是無法說明我們所學的知識有用。
學生不喜歡學習,自然就會延伸出學生紀律敗壞的問題,當老師面臨學生不喜歡學習及紀律敗壞的問題時,又該如何去面對? 這不是一個老師的力量可以應付,除了國家教育政策及學校的辦學方針要明確外,各單位的領導者必須給予配合及支援,再結合教師的素質、教育理念及團隊力量,才有可能改善校園里種種弊病。
另一方面,師長們必須讓學生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培養他們有自學自律的精神。當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別人的控制,而自己沒有控制的權利時,就很容易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就會影響他們的自主性發展。
在心理學領域,很多實驗證明: 當學生知道自己處于一種被監視的環境時,他們內在的動機就會被嚴重地壓抑,對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學生總是想得到自由,而現今的教育體系中,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有太多的局限,因為有局限,就特別不希望被太多的條規約束,因此就經常故意挑戰成人的耐力或學校為他們定下的條規。
其實,大多數學生都是願意通過學習去瞭解新的東西。可是,因為外在因素及自己學習意願不強,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就會變得討厭念書、討厭學習。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根據本人所接觸過的不少案件,家庭因素影響所致的確占了大多數。
家庭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俗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因此,教師和家長們應該同一條心,為我們的下一代 “用心”服務。


(2008.09.18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教學評量的目的

長久以來,大多數的教師都以考試來引導教學和學習,因而導致許多學生讀書是為了求高分數、取悅師長,很在意考試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考試和測驗是學校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評估工具之一,它是教師用於測量教與學的常用手段,問題是要如何出好一份試題才能達到它的效能,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人,常常各說各話。
可是在現實的環境下,不變的事實就是它是決定學生未來“命運”的手段之一,因此每回公共考試後,總有人對某些科目的考題不認同并給予批評。
學校里的傳統教學評估試題中,往往所測驗的試題,脫離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尤其是數理知識及實驗結果常與實際應用不符,教師對最新的科技知識也沒有跟進,不少教師都以舊課文教材的知識為依據,學生的答案也以課文的標準答案為主。
另一方面,試題內容往往偏重以學習結果和可查記憶性的知識為主,忽略推理思考和學習過程的了解,因此才會出現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或沒有創意的新生代,而這批“產物”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 “靈魂工程師”,所以在教育領域中常惡性循環,難以改變或糾正。
一份好的試卷應當是在考試以后能引起師生在教和學上的反思,它不能出現知識性的錯誤,題目語意要清楚,文句簡明扼要,答案明確合理,記憶性的試題要少而精,不能脫離綱要。
除此之外,一份好的試卷還可以給學生視覺上的審美享受,試卷版面的設計除了版塊醒目、明白易讀以外,在考試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還要注意文字和圖示相結合,數字和圖表相結合。
總而言之,教學評量是提供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上的回饋,由于學生能力是多方面向的,學習結果是豐富且多元,評估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在真實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因此,所有科目的評估須根據評量目標,采用适合的評估方法,以提供教師和學生更精確的回饋訊息,以支持教學和學習,幫助教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精。



(2008.09.30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教師須與時俱進

老師常說現在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反觀現在的老師對學習意願又如何?
在這個全球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成了日日新的行業,尤其面對新生代的學習者,他們所要知道的知識不一定要靠學校老師,只要打開電腦,進入谷歌、百度或雅虎,也許得到的回饋比從教師那里得到的還要多,甚至在某個領域超越教師。
這樣,是不是就表示說以后的小孩就不需要上學或教師了,當然不是,不過未來的教師肯定要學習改變,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知,以跟得上科技,且能與新生代的學習者同一個步調前進,也許在某些技能方面要互相依靠。
除了父母,教師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人格的塑造必須要以人為本,學校是他們學習群聚生活的啟蒙場所,也是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地方,因此學校不能消失。
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少教師以“忙”為借口,埋怨薪金少,工作量多,卻沒有轉行的行動,又不想改變及進修,于是老抱著陳舊的教學模式,年年如一日,慢慢的讓負面意識侵蝕他們的腦海,日復一日,無形中影響了教師應有的專業精神。
當教師的地位及被尊敬的程度日益式微時,身為教師的除了感嘆外,同時有必要反思造成教師地位不受重視的因素。
在獨中,第一年進來的教師都會教得很吃力,尤其是沒有經過師訓出來的,這些新教師在學生時代時也許學業都很優秀,可是“學”與“教”是兩回事,尤其面對各種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不是你有知識就可以勝任,除了經驗還必須要有方法。因此,新任教師的培訓很重要,可是常常局限于人為的因素而忽略了這一環節。
另一方面,年長教師慢慢被時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學習熱忱的減退,如要保持著當年對教育的熱忱,有機會學習就要把握,因為學習無關年齡、資歷及學歷。也許我們當了“學生”后,會更接近學生,教學方式及思維就會有所改變及更新,也不會再喊苦了。
  一個不習慣讀書進修的人,常會自滿於現狀,覺得再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學習。于是他們
不進則退,滿腹牢騷,看什么都不順眼,另人生畏。在此奉勸這類型的教師應及早離開教育
崗位,另尋一份更適合自己的行業。


(2008.10.24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