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中學那些年




 
翻看資料, 原來當年初中我們只考7科, 华、國、英、數、历、地、科。音樂、美术及體育是必上的科, 但不考。
到了高中理, 只考华、國、英、高數、历、地、生、物、化。
高三剩下华、國、英、高數、生、物、化。
但音樂、美术及体育还是必上的科目。
現在的小孩就辛苦了, 全考全算, 还有家政, 工藝等。
加上科技的應用,那里还有自己思考的时間。

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

客觀看待獨中的辦學方針

客觀看待獨中的辦學方針

       前些日子,因開辦關丹獨中事件,而引發了不少人對獨中未來辦學應走的路線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沒有所謂的好或坏,只能說不同的角度及身份看問題,肯定有不同的領悟與解讀,但大家都有共同的交點,獨中一定要辦得出色,因為它是華社的資產。

不少獨中從草創時期簡陋的課室,到今天宏偉的建築物;從招收當年政府考試的落地生,到今天有條件通過入學考試選擇學生的時代;教師的薪金從只能糊口,到今天至少能應付日常生活開銷的日子。獨中起起落落一路走來,培育了無數在德、智、體、群、美、勞六育并重的人。

從教育的角度,我們不能因為要少數惊艷或類似諾貝爾獎的人才,而忽略了許許多多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無知少年;也不能強制那些連26個英文字母都無法倒背如流的小孩考獨中體制以外的考試;更不能因為他們選擇到中國或台灣留學,而認定他們都是國英文差的一群。如果政府肯承認統考文憑,留在本地唸大學的獨中生肯定很多;又或者所有獨中生的家境都很富裕,而統考文憑又得不到政府承認,那么到西方國家升造的獨中生肯定遠比到中國及台灣來得多。

每所獨中都有自己辦學的特色,家長有權力選擇孩子的未來,但不能因為順應少數資優的小孩,而忽略了大多數人接受母語教育的權利。

教育強調的是要面對全體學生,國際化不是改一改教課書或考試制度就能體現的。國際觀是指具有國際意識、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胸怀,不僅要關心本身國家及文化,也要了解其他國家及不同種族的文化,必須同時具有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一技之長,并懂得明辨是非。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不等于此人就具有國際意識,懂得英語、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只能說他比別人占優勢而已。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訓練學生的開明思維和創新能力,比強制他們同時報考二種公共考試來得實際。

不少實行 雙軌制的獨中,它們辦得成功,別忘了他們當初招收的學生素質本來就是比其他獨中優秀,所以學生才有能力應付兩種不同的考試。但在他們6年的學習生涯中除了考試還是考試,他們少有中學生應有的活力,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少了思考和創意的机會。每年公共考試成績放榜,這些學校都覺得最光榮,但往后的日子還是要走,成績優越,進入社會、走入大學、到了開放及不同教育體制的高等學府后,他們有能力應付教科書以外的知識嗎? 教育如果只剩下考試,只講求備考? 我想我們教育又回到了复古的狀元時代。

為什么年輕人自殺事件不斷發生? 為什么販賣盜版光碟、刮刮樂、大耳隆都以年輕人為多? 現在很多現象告訴我們,除了會讀書、考試,會生活、會做人才是人生應走的方向。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很多學校為了迎合科技時代,都採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也有不少學校開始實施网上教學。有教師及家長擔心,學生的書寫及表達能力會否減退。其實,這種現象自科技日益普及以來,學生在書寫及閱讀方面的能力就開始減弱了,但是不能因此而怪罪科技。科技化的教學模式是時代的產物,我們應該正向地面對它并找出對策。

       學生不喜歡閱讀,也包括不喜歡閱報和聽新聞,主要因素是學生把太多時間花在電玩用手機及使用面子書與人聊天等,無形中閱讀書籍的時間就少了。長期缺乏閱讀,能用上的詞彙肯定不足,以致書寫能力差,慢慢的失去了思考能力,與人說話無法順暢,難于表達心中的感受。  

其實,閱報是一種最經濟及取得最新資訊的實惠工具之一,它是一種包羅萬象的媒體。可惜的是大部分學生拿起報紙,只看娛樂版或體育版,打開電視只看連續劇或娛樂節目,要他們關心全球暖化貧困孩童教育等社會課題不易。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閱讀活動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成效,最明智的方法是找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突破口。因此,需要我們有效地開展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品嘗到無窮的樂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將來博覽群書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堂是培養閱讀的主陣地,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則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很好地發揮教材的優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平時要有意識地積極營造一種濃厚的讀書氣氛,一種濃厚的教室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閱讀為學生的習慣和生命的需要。

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喜歡閱讀,首先教師本身必須是一位喜歡閱讀的帶領者,善用課餘時間閱讀,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這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師生交流互動時,以本身的閱讀興趣來引導學生如何走進百花齊放的書本里。

不要忘記教師所釋放出的知識能量,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教師要時時刻刻讓學生在飄香的讀書氣氛中,受到薰陶,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走進書海里。

教師應跟隨时代前進


教師應跟隨時代前進

       老師常說現在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反觀現在的老師對學習意願又如何?

       在這個全球科技普及,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成了日日新的行業,尤其面對新生代的學習者,他們所要知道的知識不一定要靠學校老師,只需打開具有網絡操作系統的工具,也許得到的回饋比從教師那裡得到的還要多還要新,甚至在某個領域超越教師。

       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因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環境所需而設計的,當我們離開校園後再進入另一個校園,身份從授教者轉換成傳授者的角色時,如果思維和教育觀念沒有跟著時代及所處的環境改變,肯定無法培養出有時代眼光及有創意的新生代。

       現在很多人都在感歎如今的年輕人不愛學習、沒有創意、好逸惡勞等,試想一想,他們天生就是如此嗎? 臺灣教育家劉真曾說過要教育別人,先教育自己。父母是孩童的德育啟蒙者,教師是孩子學識的引領者,雖然過程大家都很辛苦,可是沒有前人那有後人。

       我國教育部長和董教總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希望未來的小學教師擁有學士學位、中學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大專院校的講師或教授都擁有博士學位,而且必須經過教育專業的培訓,這不是妄想,而是未來的趨勢。全球受教育的人越來越普及,在不久的將來,高學歷的家長肯定會越來越多,老師必須要求自己在見解與修養方面不斷努力提升,教師必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前進,人生整個歷程都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人要不斷的學習、進步。

       獨中教師和國中教師不同之處,國中教師都是經過有系統的課程培訓體系出來的合格教師,反觀獨中教師,除了少數來自臺灣各師範大學,以及參于由新紀元開辦的教育專業師資培訓課程的教師外,大部份都沒有經過有系統教學資格的培訓,很多教師都是一邊教學一邊摸索過來的。因為教育即是生活,如果教師的專業性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可以想像以後教師的地位會更加式微。

       教育是一種百年樹人的工作,要教出有素質的學生,就要有素質的師資團隊,所以教師有必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並且要不斷地在職進修成長強化專業新知,才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大責任。

 (東方日報,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