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2010高一成長營

12月30日及31日我校為明年度升高一的同學舉辦了二天的成長營, 為了讓班上同學能有些回憶, 為他們拍了不少活動照, 希望對他們熟悉后才讓他們重看自己那天的樣子. 今天他們都很靜, 不知道開學后不久又如何?
以下為部分活動照:

文商班同學集合到忠禮堂

對高一的期許(大家動手畫)




組別分享心得(林紀良同學報告)


團結一致


 苦惱! 不知往后如何走 ......

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班導師會議

今天開了近 7 個小時的班導師會議, 一切照舊, 沒有特別事項。
重要的監督工作沒被提出, 相信改變也不會很大,
所以年年談的東西几乎都一樣, 還是老話一句, 制度不變, 一切都沒變。
因為習慣決定個性, 個性決定命運。
要改運, 唯有算命。

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

加強學生對技藝學科的興趣

 
獨中生除了面對三語的學習,一般還要學很多科目,而且每科必考,并納入學年的總成績。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考試制度肯定不能廢除,在社會上,它至少是較公平選拔人才的方式;在學校,它是進行教學評價的一種方式,目的在于促進教學,使被評者產生教或學的積極性。
關鍵是考些什么、怎樣考、哪些科目需要考, 如何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真正成為反饋教學信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手段。
如果取消將音樂﹑美術﹑聯課活動、生活技能等這些技藝學科納入校內考試項目, 而是以學生平時的表現作為評估,我想學生的壓力就會減輕。
這些學科不适合以分數來給予評量, 因為在評分時的主觀成分較多, 這不是低估老師的專業, 如果將技能科列為必考課, 也就是說把五育內的體、群、美變成以分數來評量的活動后, 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很多時候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 常把考試作為制約學生學習的法寶, 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准, 迷信考試, 認為只有考試才能促使學生好好學習, 也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上音樂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可是, 老師為了讓學生能通過基本的樂理考試及評鑒他們的學習成果, 結果列了不少作業。 除了加重教師的負擔也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恐懼感。教師應該好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 多聽几首古典音樂, 多唱几首健康的歌曲, 這才能提升他們的興趣。
美術是一門美的學科, 如果能讓大多數學生好好的掌握畫畫的技巧, 學會鑒賞几幅名畫, 而不必為了應付考試而背太多的理論知識, 相信學生會把它當著課余的嗜好來學習。教師也可通過戶外教學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
上生活技能科的宗旨本來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上, 對一些基本的常識有所認識和能親自動手操作,如果將它列入必考項目就失去了原來的學習宗旨了。而且,背了一堆的理論只為了應付考試, 至于能否實踐, 很多時候因為老師為了完成考試進度, 都不能好好去實踐這些實用的理論。
我們應該強化它的內容使它更生活化, 如修理簡單的家電、門鎖、更換水喉; 烹煮的基本技巧; 處理日常家務及個人衛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做人和做事。
聯課活動分數更為主觀, 雖然各校都有評分標准可以參考及依據, 但因各學會的性質差距大, 加上評量者的不客觀因素, 學生有怨言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的青少年暴力事件頻繁, 因為在他們的生活情感中, 那種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太少了, 加上太多的考試及沉悶的作業, 更讓現代的孩子產生反感及抗拒心, 也剝奪了他們看課外讀物的時間。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音樂家或畫家, 但至少要讓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能學會欣賞美的音樂﹑鑒賞和喜愛有水准的藝術作品。


(20091223刊登于南洋言論版)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梁文道‧甚麼才是“根本”的問題?



(文章轉載自星洲日報言路版)

話說上個禮拜我在一場研討中碰到了冷嘲熱諷的一位聽眾,批評台上所有付出過心血力氣的實務操作者發動公民參與社會規劃的實驗“沒有用”、“只是空談”。
坦白講,不管是公開論壇,還是寫一篇文章,總會有人罵你“空談”,指斥你看不到“根本”的問題。究竟甚麼才是“根本”的呢?很難說。
於是一場談建築和規劃的論壇會有人說教育才是重點;當你們在談教育,又有人說醫療才
是重點;當你們終於談到醫療了,就有人說貧富差距的問題最重要;說貧富差距,則有人鄭重告誡政治體制的改革方是本質的問題。這種思維的特點是,一方面不能切割問題,總要把所有事情都看成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整體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想在這系列的問題中排出優次秩序,相信某些問題要比其他問題更根本更重要。
沒錯,社會是個複雜的動態結構,沒有任何一條線索是可以完全孤立的;但是具體的社會政策討論也不可能就此得出一個一籃子的總體解決方案,我們只能在瞭解事實的複雜脈絡之後,具體而微地針對一點下手。至於“根本”,我很懷疑有誰能想像神一樣俯瞰全局,全知全能地定出甚麼才算根本問題。我們更不可能無視現實地叫教育和醫療的改革先等一等,要上不起學的孩子和看不起病的病人先熬一熬,好讓我們集中全力先解決據說更根本的體制問題。
然而,這都還不是我最關心的;最讓我不解的是,在這一通言論之後的那句“沒有用”。無論是實體的論壇,還是虛擬的網絡,那些有點“根本”問題的評價往往沒有導向更精微更理性的辯析,反倒得出了“說這些話沒用”的情緒結論。很明顯,這是一種情緒,近乎政治犬儒主義,否定一切人家提出來了的建議,懷疑一切有人正在實行的行動方案,因為這都還不夠“根本”。如果你追問下去,甚麼是根本?怎麼對付根本問題?
你自己又對根本問題做了些甚麼?得到的答覆也許就是那句“說了也沒用”。
那一天我終於按捺不住脾氣,斥責了那位聽眾,因為我覺得他對台上那些正在實際努力著的講者不公平;他怎麼能夠自己甚麼都不幹,卻把手指指向他人呢?但一回頭我就後悔了,因為我又何曾對他公平過?他的情緒我一點也不陌生,那是種逆向的犬儒心態。
與西方代議政治底下的犬儒不同,這些人非常熱情,非常關心公共事務,在網上逢帖必跟,在報告裡一定舉手,可他的結論卻是犬儒的“一切都是空談”與“甚麼都沒有用”。
看起來很矛盾,但我是懂的。
要是沒有巨大的悲情和沮喪,那位聽眾又怎會拿著麥克風不放?他看到的問題雜多,而且一條串一條,他的無力感如此深重,乃至於他要激情地宣告“說甚麼都沒用”。當然他知道自己也是說甚麼都沒用,但他必須泄出心頭的重壓。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梁文道‧香港牛棚書院院長‧2009.12.21 )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世事難料


200912 照片來自當今大馬

如果你們自愛、爭氣, 也許三年后一正二副首相就在照片中, 因為當年誰也沒有想到有308那天.
如果你們不自愛、不爭氣, 也許到時連褲子也會輸掉, 到時可別怪人民無情.
獨中文憑受不受承認, 不是掛在嘴邊, 而是真正落實.
我們生活中講的人多, 做的人太少了.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环保不应停留在口号

2010 這座冰山還在嗎?

从最近的台湾莫拉克台风,北京提早降雪,数十座冰山正朝纽西兰南部海岸的方向移动等事件,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为什么总是无法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原因在于人性使然,要每个人都具有环保的意识,确实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不应该只停留在喊口号,我们不但要有坚定的环保信念,还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无可置疑,环保意识与家庭教育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还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污染问题所带来的严重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不立即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及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为什么尽管我们天天在宣传环保意识,可是污染环境,危害生物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就是因为口号没有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文明标志性的设施,我们常会遭遇不文明行为的尴尬。在不少地方,垃圾箱周边垃圾堆积如山,垃圾箱内却空空如也; 银行提款机周围的地面都是打印出来的收据,垃圾桶就在前方; 学校食堂桌面都是学生吃剩的食物,回收箱就在我们周边; 老师在课堂里正上着我们的地球这个章节,可是课室里的冷气和风扇同时在吹动; 学校不断鼓吹同学们要爱护我们的花草树木,可是另一头却大量在印刷。

以上种种现象,我们都知道和保护环境是有抵触的,但我们会为自己找出很多合理的借口,如垃圾太多了,市议会的人员没有实时处理; 银行垃圾桶太小了; 天气太热师生无法好好专心讲课及听课等理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矛盾现象呢? 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只在乎自己当下的感受,埋怨别人污染了环境,恰恰忘记了自己也是破坏环境的一份子。所以在宣传保护环境时,还需加上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这一句话,使环保意识真正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扎下根。

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保护环境应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于2009.12.15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獨中教师的情绪


社会人士对独中和国中的区分都有一个定型的刻板印象,认为独中校规较严、老师有进班授课、学生回家有功课做、学生有礼貌、文化素养高等。以前也许这都是事实,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迟婚及少子的时代,独中也慢慢的面对着不少学生纪律问题,及老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

统考文凭一直以来得不到政府的认可,所以传统留给独中的包袱,总是认为独中一定要办得比国中强,否则对不起前人,更无法吸引家长把孩子送进来。在种种现实及使命感的办学框架底下,独中不能落后于国中,因此造成独中校长及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
有人说如果老师面对的是一位强势的领导者,面对工作上的压力时,教师的情绪是很难有管道给予纾解,当教师的情绪长期无法抒发时,就会影响教学的质量与人际关系,因而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特别大,这也是独中教师流失率大的因素之一。

尤其是责任心强的教师,每天从事教学工作时,总是满腔热情,希望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有成效。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不少教师在面对突发性问题时,却因解决方式千篇一律,导致问题解决无效乃至恶化。当老师无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问题时,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而导致面对学生情绪问题时,肯定也没有能力处理,这可能跟老师的教学经验及人格特质有关,因此无形的压力使得教师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

其实教师有情绪时,没有必要压抑自己,应多与人交谈,敢于跟领导层直接沟通,这样不仅可使教师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同时也能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同时又可以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它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教师也要常常认同自己做学生时代时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样碰到学生问题时,就能以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那么就能容忍现在学生的叛逆及懒散性格了。

另一方面,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无论当时自己有多么生气,务必要理智,千万不能把话说得太绝,记得留给自己一条婉转的后路,否则事情会进退两难,自己下不了台。

(2009.12.31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路版)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可以假期了


和講師蔡福花老師合照(班級經營)

上了二天和電腦有關的課, 二年的教育學分修完了, 只等待明年的校外視察, 8 月就可以領證書了. 說快不快, 說慢不慢, 總之完成了這門課.
二年共6個星期的學習及6個不同的課目, 說沒學到東西是騙人的, 像這二天學的電腦技術我就可以用在我制作課件上, 讓我更能得心應手.
這几天心里一直很不安, 不安是因為担心著某件事......
心里很納悶, 納悶是想到為什么不早點學會這些和教育有關的課題, 那我對孩子的教育就有更多的認識了.
應該是思考未來及沉淀過去的時候了, 再怨再担心也起不了作用......
希望能順利渡過....

和講師孔國樑老師合照(多媒體教學)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教師其實也是學生

好瘦的一位老師 蔡福花

最后一門科教學技術, 今天進入倒數最后二天, 也就是說還有二天教專的理論課程要完成了, 去年上課和今年上課的心情一樣, 因為"看不順眼"的心態讓我不得不生氣, 但真的不能生氣, 因為大家都是同事, 已不是小孩了, 一群教小孩的大人上課應該是個怎樣的, 因為我們身份是老師, 老師有老師的樣, 可是常讓我看了心里納悶及生悶氣, 為什么?
少部份老師遲到 (但平時他們對小孩不是這樣要求的)
少部份老師上課不專心 (但平時只要有學生不專心他們會生氣的)
少部份老師沒有注意聽報告 (如果是學生沒聽到會被罵的)
少部份老師做自己的事 (這是老師們上課時不能容忍的)
............. 以上的少部份老師都做了,
你現在知道我為什么生氣了嗎?
你的身份是老師, 但不等于老師就可以隨意哦!
你可以說老師也是人 (沒錯),  但不等于就可以做上課不應該做的事情.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於課程的構成因素,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在參與中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與認識,一道尋找真理,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過失與錯誤。
教師要由“老師為中心”、居高臨下、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變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合作者,因此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教師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誰聲音大誰就對

在教育課題或政治課題上, 很多事沒有所謂的對或不對, 只有看誰的聲音大, 那么誰就是對的。
有很多事看起來不合理, 但合理不合理是看誰的權力大。
有些決策看起來無理, 但有理無理看誰的位子高。
很多怪事是由不懂的人來教懂的人, 不理解的人來指揮理解的人,
使用的人, 由不用此工具的人來設計,
你說是不是是非不斷, 意見多多。
還有就是已下台的人來指導正在位的人,
還有人以為沒有他, 天就會靜止不動。

考試完了

20091202與中國的陳運保教授合照(前排右五)

20091204與中國的赵保鋼教授合照(右三)


一個星期的"學科教學法"終于結束了, 今天是五門科目中第一個要在現場考試的一門科(占了30%), 而且不能以 open book 的方式考, 可想而知考試對老師的压力多大。除了考試, 功課也不少, 不過都和我們教學有關, 這門科也讓我真正理通了怎樣寫教案。
今天自認考得很差, 也許不是"背功"的料, 這邊記那邊忘, 還看錯題, 不過無論怎樣, 總是完成了, 至少也有一半分數吧!
下星期是教專文憑班的最后一門科 "教學技術", 這門科完后我就可以好好整理一下三個星期以來所學到的東西了, 希望能轉化成文字。

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

輔導工作由誰做

不少獨中很早就將輔導課程列入正課,只是不同的獨中處理方式不一樣,有些學校由受過訓練的輔導老師來上,有的學校則由班導師上。
因此老師常有一個困惑,輔導工作應該由誰來上較合适?
早期我會認為上輔導課應該是由專業的輔導老師上較有效。可是教學工作做久了,發現其實班導師每天所做的工作和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分不開,而且有些課題由班導師上會比較理想,因為班導師是站在最前線,比較了解班上學生的問題。
問題是,不是每個班導師都有這方面的能力,尤其對新上任的老師,或對某些性格不适合當輔導工作的老師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在這方面,學校有必要為這類的教師進行培訓工作,否則輔導課就變成了一項形式化的工作。
往往在我們的教學生涯中,很少學會聽學生講話,通常學生犯了錯誤,學生還沒開口解釋,我們就連珠開罵,就算最后知道問題不在學生身上,因尊嚴關係總是找理由說服自己,因此常常和學生起沖突,事后的工作就由輔導處或訓導處來收拾。
老師的任務除了教書,很大的使命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机會,但由不同的老師教導,出來的產品不一樣,有些時候不是問題學生而已,尤其現在的新生代教師問題也不少,所以校方有責任讓每一位老師懂得教育的目的何在,及學校輔導工作的重要性。
輔導工作很多時候要靠團隊,基于獨中資源及空間有限,輔導處的老師要做的工作除了輔導學生,也必須兼任教學或文書方面的工作,因此長期下來面對繁重的工作量,輔導老師都失去了耐心做輔導和追蹤的工作,有時覺得學生的個案能免則免。另一方面,某些老師把個案交給輔導處后,他們要看到的是立即成效,要看到學生會馬上改變,誰都知道這是很難辦到的事。
因此不少老師感到灰心,不能理解輔導工作是不可能立竿見影的,覺得他所付出和得到的回饋不成正比。也有不少老師覺得花了很多心力和時間改變了某些學生,但學生并沒有感恩,無形中讓老師產生了挫折感。
所以問題回到原點,輔導工作應該由誰來做? 我始終認為全校每一位成員都是輔導工作者,如果要有效的執行,教師一致性的行動很重要。

(20091202刊登于星洲言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