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万人挤爆董总325抗议大会


你還能說人數不過萬嗎?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班級論壇

"礼仪對中學生的重要性"
主持人及6位代表同學
今天是高一級每班為了第13周"高一級論壇"而先在自己班先進行一場小型的論壇。
事先班導師主導, 由同學們選出6位代表及1位主持人, 事前我有要求他們認真准備, 及把當天要發表的寫下來, 結束后把稿交上, 并由6位人選中選中一位代表班上在第13周的高一級論壇上發表。間中有空我也一直提醒他們要認真, 不能開玩笑。
今天第七節輔導課開始時, 我先說明, 要求台下的同學們要尊重台上的人, 并認真對待, 因每一阶段都是在學習, 結果今天同學的表現都很好, 代表同學事先也很認真找資料, 聽眾也沒有發出吵雜或故意乱喊的聲音, 令我出乎意料的滿意, 真的以他們今天的表現為榮。
所以說只要給學生机會及做适當的指導, 沒有不可能的事。
平時不認真的即健也認真起來了, 因他是6位中准備不夠的一位, 所以看到前面3位同學認真發表及看到后面2位同學的稿長長的, 自己開始有點不好意思了.
平時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樂現, 今天表現是6位中最好的, 內容丰富。
平時叛逆但心地不錯的志棟也對著代表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每位同學都有他們的優點, 身為老師的只要多看他們的優點, 自己就會快樂許多.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SPM成績放榜


每年公共考試成績放榜, 考獲A的學生人數有增無減, 看似喜, 实是憂。
有多少人為那些成績不夠亮眼的學生打氣及鼓勵。
拿到了全A又如何? 重要的是路要如何走下去?
繼續升造再拼A, 還是讀自己有興趣又能為社會或家人造福的科系?
還是依照父母的心願, 完成他們的梦想及為他們爭光?
沒有主見、沒有目標、不會做事的年輕人越來越, 而且很多都是全A生。
有人很有礼貌且會做事又肯助人, 道德只拿B。
有人礼貌尚可, 不會主動做事, 更別說助人, 道德卻拿A。
我不知道還有那個國家道德是用來量化的?
我國保留至今, 政治人物都是不及格的一群。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

当报章上报导有关学生对老师不敬,儿女对父母不孝时,大家都只会感叹世风不古, 总认为不敬及不孝的一方是不对的,可曾想过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东方人常说要尊师重道及孝亲敬老。这到底是谁最早说的? 如果是出自古代的孔子,相信传至今日已把他的“尊师重道”给诠释错了。孔子主张尊师,必须先爱生,他认为“尊”是互动的,没有生就没有师,何来尊师? 同样的幼辈要孝敬长辈,而长辈不爱护幼辈,又何来孝呢? 一个尊重自己及爱自己的人肯定会得到别人的回报。
学生及学校如何产生? 因为有人要学,所以才会有教师的产生,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以外,应该以“教人”为宗旨,品德教育比知识的传授来得重要。学生学会了自治﹑自学及做人的道理以后,求知识对他们来说不需要老师在场也不成问题。何况现在科技发达,多媒体教材普及,届时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指导而已。所以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材”,应着重以“教人”为主,不适合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法,为人师者要敢于冲破这古老的框架,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方面,除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法,应鼓励师生有交流及问答的学习机会,而不是单方面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另一方面, 家长也需配合教师, 不要给予教师无形的压力。如: 要求学校以考试为重﹑要求教师给学生多做练习或模拟题﹑要求孩子死背教科书等。应该让教师好好扮演他们的专业角色,而家长自己也要好好的扮演他们在家里的重要角色,互不干扰, 但要保持应有的联系,互相交换意见,这样我们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孩子的普及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开始,到了入学阶段,不等于家庭教育就结束了。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责备的不是自己,常指向学校,把责任往学校里推,但往往忘了学校教育只是补助家庭教育的不足,品格的树立,家庭教育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教师扮演的是辅导的角色。当这些孩子成人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社会教育就是让他们表现成才的最佳场所了。
(2012.03.19 刊登于南洋商報)

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學習快樂, 理所當然

假期看完了這本洪兰著的"歡樂學習,理所當然", 為人父母者必看的一本好書。

走冤枉路也是一种学习
东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同, 有个沙坑, 内有一些玩具, 如小铲子、空瓶子及漏斗。美国妈妈坐在旁边看孩子玩, 通常不会干涉。小孩子用小铲子把沙装在漏斗中, 但是漏斗会漏, 沙装不满, 小孩子便把手指头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 当沙装满时便把它移到瓶子旁边, 把手指放开, 将沙漏进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 从手指拿开到对准瓶口, 沙便漏得差不多了。这时孩子会锲而不舍, 一点一点累积, 手指移开的速度也愈来愈快, 突然之间, 孩子开窍了, 他把漏斗口直接插进瓶口, 从上往下倒沙, 瓶子很快就满了, 孩子发出胜利的笑声, 高兴地回头看妈妈, 妈妈也会拍手以示鼓励。
中国的母亲便不一样了。当孩子拿起漏斗装沙, 沙从底部流失时, 中国妈妈便立刻蹲下去说: “来, 妈教你, 把漏斗对准瓶口, 把沙从这里灌下去。” 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早学会怎么用漏斗, 但他很快便不玩了, 爬出沙坑要妈妈抱。
这里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们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 认为多替他做一些, 孩子就少辛苦一些。我们忘了冤枉路其实也是学习的方式之一, 有些发现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后才会出现的, 而且自己辛苦后的成果特别甜美, 它带给孩子 “知”的喜悦。
反观我们的父母, 我们的爱心其实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学到经验的机会, 也剥夺了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别人告诉你的解答, 不及你自己找到的解答有意义, 所以孩子很快就没有兴趣了。
这跟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很相似, 老师们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孩子吧! 否则他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失败。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的时间
习惯是重复行使的行为, 这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如果孩子小时候能养成做事专心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晚上专心做功课, 那么就可以节省下很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 课外书读多了, 背景知识丰富了, 自然不需要去补习; 而不补习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所以这是一个正回馈的作用。惟有这样, 学习才不是一件苦差事, 孩子在离开校门之后, 才肯再拿起书来看。
补习最大的坏处是剥夺自由思考的时间, 使思想被动、僵化。所以很多学生都是叫一下才动一下, 他们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 时间到, 进来一位老师, 铃声再响, 又进来一位老师。被动地坐在那里接受讯息, 不但没有时间消化老师所教的, 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个知识背后的意义以及与别的东西之间的关联。难怪学生只会说 “老师没有讲”, 不会说 “我认为是这样”。
孔子三千年前就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 训练一个会思考的孩子远比一个会考试的机器来得重要。
敢叫自己孩子不去补习、走自己的路的父母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但是人多的路不一定对, 有时少人走的路风景更好, 更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双手合掌

校園空間有限, 人數越來越多, 每天每個角落都很多吵雜聲, 一下課整個辦公室好像巴杀, 到處是人, 老師跟學生講話要用喊的。
宁靜講了好多年, 但還是無法做到, 如果大家能體會到宁靜的好處, 我想校園的任何角落都充滿正氣, 學生的心灵會很美。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無論什么信仰都适用, 重要是體會它的宁靜的美。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心中的小星星

這是一部很适合教育界人士及家長看的教育影片, 有趣、有笑聲也有泪水。小主角的演藝非常捧。看后肯定能讓我們對孩子在學習上有不同的要求, 也能真正的認識到什么是個別差異及因材施教。
雖然經過老師的解釋, 但做為父親的還是無法接受有一個學習障礙的孩子.
美術老師家訪后發現小主角雖然有認字障礙, 但在美術方面很有天份, 于是想方法把沉默不敢講話的小主角引導回正軌.
老師的角色很重要, 除了教書, 觀察力要強, 老師的一句話可以影響學生一生。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生命教育

星期一到三和10位同事一起到檳城去上正向成長中心辦的二天一夜生命教育的課程,
"融合與對話, 推動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內容很好, 讓我們這群電池快干的老師又把電充滿了, 希望開學后能把它發光影響周圍。
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需要有課程, 只要有一股熱忱的心, 用真心去接納及包容, 以身教去感動身邊的人。
生命教育的四種能力: (一) 忍受挫折的能力 (二) 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珍愛大自然的能力 (四) 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只要求別人聽我們的, 很少停下來讓別人的把話說完, 所以不信任及沖突不知覺的產生。
請相信每個生命都有他存在的目的與尊嚴, 不信人心喚不回。只要我們願意下苦功, 正面思考, 時時都美好; 負面思考, 事事都不妙。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宝,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被處罰; 沒有一個家長願意生一個一天到晚被處罰的孩子。
11粒種子, 希望能發芽, 成長。也希望老師們不要排斥在假期中上課, 因為人都需要不斷學習, 成長, 否則教育這條路很難走下去。
雖然二天的課程, 這二天內讓我們不斷的反省, 教育是什么? 是我們做的不夠, 還是我們對教育的"無知".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宝,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想呢? 只是人的情緒常因外界種種的压力而變得無法克制, 也常以為自己做對。
人的生命历程到底由誰來掌控?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 同卵双胞胎也是如此。
老師除了要有所教的學科知識外, 對人性的特質或一些心所具有的情緒症狀也要有認識, 否則無形中杀了一個無故的生命, 也會讓自己內疚一輩子。
(與來自台灣的主講人宋慧慈老師合照)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孩子犯錯,家長也有責任

日前一名獨中音樂教師因被學生激怒,情緒失控拿起藤鞭鞭打學生,不料在學生反抗及師生拉扯過程中學生受傷。事后家人不滿校方沒有即時處理,兩天后在一位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向中文電視台及各報章召開記者會,頓時成為全國關注的新聞。
看了各媒體的報導后,可以想像當時老師被學生激怒時的畫面,也能夠體會當時教師動手打學生之前的情緒,因為這類事件不是第一宗,也肯定不會是最后一宗。我好奇的是為什么媒體需要用那么大的版面去報道,目的是要帶給讀者什么訊息。當那一位社會工作者協助家人召開記者會之前,事情的發展真的是到了沒有辦法解決而需要見報的地步嗎? 大人們是否有考慮過那位小孩見報后,接下來的日子能否快樂的在校園繼續學習。
本人并不贊同鞭打學生,教師體罰學生應該與否,見仁見智,各有各的論點,單憑教育理論是不能否定一切。凡是為人師的都知道學生是 “無知”的, 我們應該要有耐心地勸導他們, 要常常關心他們; 家長們認為如此,大家也都認為如此。
可是,有多少人會關心有耐心及愛心的老師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當老師犯錯時, 沒有人會同情及關心這位老師為什么會變得如此“凶猛”及沒有“愛心”,因為他們都認為老師是不能犯錯的。
如果你是身在教育界,就能深深的感受到現在的學生學習意願日益低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時無刻都會遇到囂張無禮、上課時間睡覺、搗蛋、愛講話的學生。通常老師都會給予規勸,可是很多時候學生不聽勸告,且屢勸屢犯,故意在同學面前挑釁老師,因此那些耐力不夠或新手教師無法容忍時就會出現不當的處罰動作。
其實,剛從小學升上初中求學的學生,對師長無禮、態度囂張、對同學使用暴力,這些行為不應該是全由中學教師來承擔,家長要負起很大的責任。另一方面,平時家長就要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多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主動跟孩子的老師保持聯繫,不是等到孩子在學校發生了嚴重行為問題,才來責怪教師或學校。

2012年3月5日星期一

七個習慣

所謂的七個習慣:
(一) 主動積極 Be proactive
(二) 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三) 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四) 双嬴思維  Think win/win
(五) 知彼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六) 統合綜效  Synergize
(七) 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這些理論不是西方獨有的, 我們老祖宗對這些要求早就有了, 只是沒有把它歸納及加以整理。在學校, 平時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如此, 也只是沒有真正或說有步驟的去實踐。
就如早期的EQ, 我們都知道很重要, 只是沒人再次提點及應用有效的方法去應對及改變。
我時常強調思維改變很重要, 老師上課后如果思維不改變, 再多的課程也只是一種甜點。

今天講座結束后, 和2位同事一起共車回家, 半途就有一點不同的意見, 雖然聽了很難過, 但不會因為如此而不做"領袖"的任務。人多不一定好辦事, 人多意見自然多, 聽誰的都不是, 總要有人承擔。如果當下我把今天聽到的七個習慣內化為己, 那我就不會感到難過了。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2012年教育研討會(一)

明天是今年的第一次教育研討會, 請了好像很不錯的講師, 希望有收穫.
幸福靠自己寻得, 可是一個成人的習慣養成了要改談何容易? 
習慣了慢半拍的生活, 要他准時可就會把你氣死。
學生從小習慣了做什么事都是父母叫, 叫了也不會做, 總是拖拉。
也許年輕,  總以為時間還有很多, 什么排第一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