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Harlow's Monkey Love Experiment (影片)

有小孩的父母必看.

Harlow's_Monkey_Love_Experiment

网絡參考資料:



动作技能: 人的许多重要的活动需要肌肉运动的协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作技能。许多教师一看到动作技能这一词就会与体育运动这样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我们英语教师的初级阶段也涉及动作技能,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英语的读、说要运用动作技能,口腔中的舌位齿位唇位、鼻、口、咽腔的送气都要求肌肉的协调,而书写英语则需要眼睛、手部肌肉的协调,加涅把获得身体运动的敏捷性、准确性,把握它的力度和流畅性看作是运动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发音和书写技能是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的重点。


http://class.htu.cn/jxxtsj/index.htm (教學設計)

http://210.29.132.75/psychology/index.asp?code=061 (教育心理學)

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診斷與補救教學

感言: 我們常常都很想做補救的措施, 但每年(可以說是長年)面對客觀的因素無法行動, 如老師和學 生課多, 學生主動性不強, 以實施了三年由學生主導的弱課補救課程就可以看出了.

评鉴的意义


(一)考試(examination)是利用口試或筆試,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成績,尤其是知識方面。近來鑑于傳統考試不夠客觀,始有測驗(test)的產生,能客觀的了解學習的成績。
(二)測量(measurement)大部分都出之于測驗的方式,尤其是測驗技術的進步,許多客觀的標準測驗,幫助教學上對學習者的認識,所以測量和測驗常互相通用。
(三)考查:由于學生的學習是整體的,所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就不只是知識能力的學習,例如學生行為的改變,便是重要的教育目標,而這種學習成績的了解,便不是考試、測驗或測量所能奏效,需要依據觀察記錄等方法以了解。
(四)評估(assessment of appraisal):以上考試、測量和考查,都是學習成果的了解,并未涉及價值的評估。綜合一切了解的方法,并給以價值的評定,便是評估。
(五)評鑑(evaluation)的範圍和性質又比評估為大。除了對于學習的了解、評價和以此為鑑之外,還包括鑑賞的作用和功能。例如學生對于自己知能的學習,不但了解其狀況和程度,得知其效果和價值,而且由于目標的達成期望的滿足,產生情緒上的喜好反應。不過通常評估和評鑑是相互通用的,而評鑑和考試則顯然有別。考試是有強制性和壓迫性,而評鑑則有合作和改進的積極性。
(2008.11.29)

作業的意義與特徵

所謂作業,簡單的說,就是教師要學生學習的工作。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無論在課前、課后,或課內、課外,所要學生從事的工作和課業。因此作業不可馬虎敷衍,而且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甚至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所以為了能切實達成教學目標,作業須具有以下特徵:

1. 作業是課程的一部分,經由作業完成課程的使命。
2. 作業的完整性,學生從作業中可以學習到知識、能力、態度、理想和欣賞等完整的學習。
3. 作業要能連貫到學習后的各項繼續活動,可以說學習以作業始,以作業終,學習由作業以貫徹。
4. 良好的設計作業,對個人或小組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具有挑戰性和激勵性,使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
5. 作業不全是抄書,在作業之前、過程及完成后,都需要教師的指導。
6. 作業的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實際的參與和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責任和活動機會,所以要具有活動性。
7. 作業要具有啟發性,它可以啟發學生的智慧、能力和興趣。
8. 作業有團體的、個別的,前者發展群體性,后者適應差異,所以要具有適應性。
9. 作業需要評鑑,以期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所以不能一個 “閱”字就算了。
10. 從作業的分析和評鑑中,可以分析和診斷學生學習的困難,以做為教師的補救教學的依據。

上課的方式

讲述的缺点:
如果整堂課都用講述,下列任何情形都随时发生




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教學方法,所採用的方法是為了達成增進知識、涵養情操、養成技能及适應個性等四項目的。我們必須要依據教學目的及教材性質,選擇适宜的教學方法。
如:分組, 實物示範, 演繹, 練習作業, 問與答等.
(2008.11.29)

沟通的应用



讲述的缺点:
每当你上课用讲述,下列任何情形都随时发生


學了兩門課后…

別忘了追蹤
(20081119到20081203)
學了 “教育原理與實踐”及 “教育心理學”這兩門課后,因時間緊密,要完全消化不容易,教授們的ppt也只是大綱式的呈現,因此乘著今天自己一個人在家,于是把冷藏了很久的 “教育心理學”(張春興和林清山著) 及 “教學原理”(方炳林著) 這兩本書拿出來翻閱,把閱讀到的和這二個星期所學到的重點記下,希望能讓自己及同事們提供參考。

教案:
教學的方案,也就是教學計劃的方案,是教師在教學之前,將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所用的教學方法、師生的活動和教學資源等,事先計劃,以便據以施教。這種教學計劃,因為範圍不同,而有單元計劃和日課計劃或每課計劃之分。
(一)單元計劃(unit plan)又稱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以一個單元教材為範圍,而且是以較大範圍的單元為主,且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計劃的設計。
(二)日課計劃(daily lesson plan)或每課計劃(lesson plan)是以一個課文為設計範圍,甚至以一節課的時間為範圍所作的教學計劃。


事實上,一個課文本身也是一個單元,不過範圍沒有大單元這樣大,通常一課課文需要二節、三節或五節時間進行,則每課計劃或教案便在整個教案中分成几節課設計。



(寫于2008/11/29)
http://www.hainnu.edu.cn/licb/2004Update/InstructionShow.htm (教學設計資料)

標準化測驗與非標準化測驗

根據測驗標準化的程度分,有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和非標準化測驗(nonstandardized test)。
標準化測驗是由專家依照測驗編制的程序所編制的,測驗題目都經過試題分析而選擇的。其實施、計分、解釋都需遵照規定的方法辦理。而且此種測也都經過信度和效度的考驗。因此,在研究中常採用此種測驗評鑑教學的效率、教育計畫的實施和課程的改進等。
非標準化測驗是教師以非正式的方式,根據教學的需要自編的測驗,故又稱為教師自編測驗(teacher-made test)。

(摘錄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郭生玉著)

常模參照測驗與標准參照測驗

根據測驗分數解釋的方式分,有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test)標准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 test)兩種.
所謂常模參照測驗,就是指測驗的結果,根據其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而加以解釋者。如某生在數學成就測驗上得40分,對照常模得到百分等級90,這表示該生的數學成訧勝過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只不如百分之十的學生。此種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在區分學生之間的成就水准,故适合于行政上做決策之用,如分班編組或鑑定能力。
但是,此種測驗無法知道學生那些尚未學會,那些已經學會。為了提供此項資料,標准參照測驗是一項适當的工具。
所謂標准參照測驗,就是指測驗的結果,係根據教學之前所訂定的標准而加以解釋者。如在一個數學成就測驗上,訂定答對百分之九十題目者為精熟學習,凡達到此標准者,稱「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而未達此標准者,稱為「不精熟學習」。由此可知,此種標准參照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學生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尚未學會,也即了解學習是否有因難存在。
(摘錄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郭生玉著)

形成性測驗與總結性測驗

根據測驗的目的而分, 所謂形成性測驗是指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 隨時採用內容簡短的情形。此種測驗的目的是在不斷提供給教師和學生一些學習成功或失敗的回饋線索。
對學生而言, 這種回饋可增強其成功的行為,且可指示其須校正的學習錯誤; 對教師而言, 它可做為改進教材法和補救學習困難的依據。
由于測驗內容簡短而獨特, 故評量結果通常不給予評分或等第, 而僅告訴學生「精熟」或「不精熟」。
此種測驗主要是用以了解一項新課程的實驗或教育計畫的實施過程中, 需要修正和改進之處。
所謂總結性測驗, 就是指在教學的單元或課程結束后所進行的一種測驗。此種測驗的內容比較廣泛,總括一切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測驗后通常都須要給予成績和等第。這種測驗的主要目的,是在確定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故适用于評鑑一項新的教育計畫、教學方法和課程改革的有效性。
(摘錄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郭生玉著)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認知發展"后感

人類的基本需求

如果父母及老師都能學一點教育心理學, 學了悟了又能學于致用, 我相信天下就會太平, 也許就沒有老師這行業了(開個玩笑^.^)
說真的, 如果我能早一點接觸教育心理學, 在我當老師及為人母親的漫長過程中就不會走那么多 "衝突" 的場面了. 不過時間不會倒流, 希望我以往的經驗能為未來的新老師一個借鏡.
說真的, 學生需要指導, 老師不要以為很多道理是學生理所當然懂得. 就以我在11月16日帶我班去旅行時, 到了吃午餐時間, 分成四組的同學都入坐了, 只有我和李增註老師傻傻的站著, 我們一直左看右看, 同學們只管高興的聊天, 好像沒有發現到我們的存在, 我那時有點生氣, 走到主席面前提醒她, 她說還以為我們是自己一桌的.

這能怪他們嗎? 也許是他們的父母沒有教, 也許是我們學校教育過于重視認知的結果.

(寫于2008.11.28)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上教育心理學的第一天

今天老師提出不少問題, 教授也一一為我們解惑:
1. 能力分班: 這是我們老師很矛盾的(包括我), 我曾和洪老師談過有關課題, 我是不贊成給學生貼標籤, 但為了老師教學方便, 又能符合優秀學生家長的期望, 除了犧牲大部分學生及違反教育原理及人權外, 誰也想不到更完美的措施了.
2. 學生服裝與髪型: 這在几年前我就認為應該要稍微鬆綁, 但部分人以為這是獨中的強項之一(管的嚴). 其實強烈要求嚴管的家長真的那么多嗎? 我所接觸過的家長有強烈要求的就不多.

不是完全不管, 而是再稍微鬆一點, 如:男生不一定要剪斜坡, 頭髮 "站一點"也無所謂等. 就如教授所說的, 台灣完全鬆綁后, 學生也沒亂, 離開學校后一樣能穿著整齊, 西方國家的學生也一樣.
我總覺得華文教育工作著, 也許是文化的影響, 常常被傳統的模式挷住, 所以老師教學也不會有很大的創意及發揮空間.
獨中所強調的"德", 應該和一個人的外表關係不大吧!
(我也分享了我和我家老大的經驗, 因為髪型, 常讓父子兩人不好過, 也許我們還有一個負擔, 因為我們都是學校老師, 所以不得不管.)

http://www.epc.ntnu.edu.tw/epcweb/B_colleague/508%E8%94%A1%E9%A0%86%E8%89%AF_1.htm (蔡順良教授的講義)
(寫于2008.11.27)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教學設計報告" 后感

花了4 個小時33位成員終於完成了他們的"處女作"--> 教學設計. 每人5分鐘, 預計會在3小時后結束, 不能在預計的時間結束, 因為我們沒有掌握好要報告的重點內容, 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所寫的呈現完.(我認為這是我們要改善的地方, 這也是做為老師要有的技巧)
另一方面, 看了那么多人的教學設計, 雖然不同科目, 大部份都抓到了重點, 我感覺到郝老師其實是不滿意的, 這也許是我們上這單元的時間不足, 另一個因素是平時我們就沒有認真的寫我們的教學設計, 學校里也沒有人真正懂得如何寫(包括師範出身的), 而且學校缺乏這方面的參考書籍.

今天早上當我把每位老師的資料放進電腦時, 三分之一的老師沒有按照我之前交待的方式, 把file name用自己名字, 理由是有人誤解以為寫在呈現的內容上, 有人沒聽到.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為什么我們面對的學生也會如此了嗎? (真的要有三心: 耐心,容忍心,寬容心)
哈哈一笑! 祝接下來的課程大家更有精神.

(寫于2008.11.26)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老師,你進修了嗎?

教育部長和校長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希望未來的小學教師擁有學士學位、中學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大專院校的講師或教授都擁有博士學位,這不是妄想,而是未來的趨勢。全球受教育的人越來越普及,在不久的將來,高學歷的家長肯定會越來越多,如果教師的學歷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可以想像以后教師的地位會更加的式微。
假如未來教師的學歷都提高了,但在他們的教學生涯中都不喜歡閱讀或不願進修,這樣他們所獲得的學位是否有意義,又能不能與他們的學識成正比。假如教師都有了一張人人羨慕的一等文憑,但他們在待人接物方面差強人意,人緣不佳,品德低落,這又是否是我們要的良師?
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無論那一行業,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更換,任何人不進修以跟上變化快速的年代,學歷再高,也等于一個空油桶。
在這功利主義的社會里,不願意進修的教師都比較現實,抱怨也比較多,持有終身學習意願的教師不多見。他們常認為教師的薪水只足夠養活家人,連書都買不起,還談什么做學問、看書或進修。
另一方面,這些不進修的教師可以忙于在課余時間兼職教補習、做直銷,花時間追看電視劇,與人閒聊或逛街等,但卻無法或有耐心的去看完一本有益的書籍,上一整天與教育有關的課程,聽一場有意義的教育講座。反過來,他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指責現在的學生,學習能力越來越差,不愛做事和不肯讀書。
有些教師還認為目前自己知道的知識己足夠了,只要掌握好教科書上的知識就行了,進修根本是浪費時間,也剝奪了他們的休閒時間。因此,年复一年,這些教師都如此混下去,可以想像我們的學生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當教師覺得學生越來越難溝通,越來越難教時,其實是教師的學習技能已跟不上學生的腳步了。時代進步的越快,知識也淘汰的越快,教育是一門日日新的職業,身為教師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理由停頓下來,當你發現自己的怨言越來越多時,就表示你需要進修的時候。
人生的整個歷程都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人要不斷的學習、進步。老師必須要求自己在見解與修養方面不斷努力提升,教師必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前進,因為教育即是生活,沒有閱讀就不會有所進步及體會。
有人說做老師最大的好處是還有機會閱讀,現在許多年輕人一離開校園就迫不及待地把書本給扔了,甚至連每日一讀的報紙都沒翻閱,眼前只有賺錢及享樂。
所以做為e時代的老師要比學生更加用功,要不斷的學習,且閱讀面要廣,否則就無法在學生面前侃侃而談。
當老師們覺得無力感,越教越累時,也就是你要充電的時候,別忘了你才是你自己的最大敵人,常言道:習慣改變你的行為,行為決定你的命運。


(2007.3.30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心里話....

在這短短6天(36小時)里上完了由台灣郝永崴助理教授的"教學原理與實踐"的課程后覺得很充實, 雖然很多理論及內容要我們自己回去慢慢消化, 但我可以從中體會到它的含義, 它對我往后的教學肯定獲益良多, 也希望我有機會能和沒有來上課的同事分享.
這6天當中雖然很累, 但精神還不錯, 我佩服自己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瞌睡, 這肯定和老師的教學法及敏銳度有關.
老師在最后一天說到"經驗只能調教出照章行事的老師, 反省雕琢專業自主的老師" 這是很實在的驗證.

在分組中我也學會了體會, 容忍, 合作, 分享的真正精神.
我更學會了做為一位負責任的老師必須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教學設計.
更讓我有機會一年后再接觸我的blog, 因為有時自己所寫的文章在報章上不适合刊登, 我以后就可以通過這個管道了.
老師謝謝妳, 希望你明年能再次來馬來西亞教我們有關"教學技術"的課程.

(寫于2008.11.25)

上完 "教學反省" 后應

刚刚教書時覺得很吃力, 以為兇學生聽你的或及格率高就是一位 "好老師", 慢慢的覺得學生只是怕你而不是 "喜歡" 你, 因此就開始自我反省及讓學生以報告方式(匿名)來評鑑我的教學及處理班務的問題. 開始階段的確很 "傷" , 但這是改變我教學的最佳管道, 現在我多于 "學生日記式" 的方法了解自己. 人都有錯誤判斷事物的時候, 只要能改就有機會成長, 更能達到雙羸.
十多年前的學生給我評語是兇, 看到我就閃, 現在的學生至少能主動跟我開玩笑及與我"談心".
理論大家也許都懂, 但在實踐起來不易, 今天老師說了一句很重聽的話: "人要有适應環境的能力, 環境不會因為你而改變."
回頭看在我們的老師群眾, 有人常遲到, 有人放學鈴聲一响就背著書包離開, 有人常閒聊, 有人為了讓學生高興送分數等現象, 雖然是屬于極少數老師, 但往往就是因小而擴大.
沒有時間, 忙是我們常掛在嘴的用語, 其實真的是那么忙嗎? 或不忙才是正常嗎? 忙的定義是什么? 也許老師常關在學校, 沒有機會接觸外面, 所以沒有的比較才會有此感覺.
上了6 天的課才深深體會到老師真的要常進修, 做個研究型的老師才是老師. 郝老師除了為我們講一整天的課, 還要通過网絡和在台灣的學生解惑, 很佩服, 這就是專業.

(寫于2008.11.25)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上完 "學習評鑑" 后感

這章的課題在好幾年前(應該是2005年)我和陳麗麗老師在本校舉辦的教學研討會上分享過的課題, 我們也用了很多實例, 講述的內容和講義上的大同小異, 但是因為我們都不是所謂別人心目中的"專家", 所以老師不以為然.
不少老師都犯了同樣的毛病, 總是以傳統為框架, 認為傳統是不能改變的, 或以公共考試模式為標准沒有創意.
我曾跟某組長提出說在學校的總結性評量中以附加題(bonus)形式出題是不妥的, 但我得到的答案是"只要學生能力做到就給他", 今天我問郝老師的看法, 從郝老師的口中得到的答案是這種做法是多此一舉的.
就如我們常要求老師在出數學選擇題時一定要5個選項一樣, 理由是因為統考也這樣, 這不是理由的理由.


(寫于2008.11.24)

上完"教學檔案與學習檔案"后感

有點小"爭執"
今天我們這一組到了最后一個分組討論環節时產生了一點不同的意見, 這課題是 "建立教學檔案時我們面對的問題".
我認為老師面對的是技術上的問題, 麗芬也認同, 但阿花不認同, 她認為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其實我和阿花肯定都不會面對技術及學習上的問題, 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個人"的問題, 但這是不是說我們就不要去解決或提出來, 以讓學校知道及給予這些老師"強制"性的培訓.
教育工作為什么不容易推動, 因為個人的認知或要求不一樣.


各組提出來的問題總結以下几點:
1. 老師怕時間不足 (如果老師肯踏出第一步, 改變教學模式, 以后就會有很多可以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了, 萬事起頭難,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2. 老師技術不行 (其實在平時的日子里, 我們都有公開電腦方面的課程給老師學習, 但有意願及主動的老師不多, 最后教的人也感失望及難過).
3. 不少老師分享的心態還有所保留.

總的一句, 以目前网絡發達的e時代, 老師真的不能落在學生后頭, 否則難以啟口要學生用功學習.



附加郝永崴老師當天的建議


1) 明年學校實施的教師网上教學檔案及學生個人的學習檔案(iportfolio), 應該要有過渡期, 老師和學生不應該同時進行, 先讓老師使用熟悉后才到學生, 學生可以在下學期才進行, 這樣老師熟悉了還可以指導學生。因為老師不能失敗, 學生才會成功。
2) 老師擔心時間不夠增加負擔, 學校除了要減輕老師負擔外, 老師也應該要會應變, 如: 所有的圖檔, 文件可以通過掃描轉變成pdf檔上載入檔案里。
3) 如果一個教很多科目的老師可以選擇性的先做一個科目。
4) 上載在iportfolio里的教案應該可以共享, 所以權限應該公開給所有老師, 不只限于校長, 副校長和教務主任, 這樣老師才有機會看到其他科老師的特色, 以便改善或加強自己。老師更要有看別人教案的習慣, 這樣才會成長和進步。
5) eclass网絡的速度慢, 這是學校一定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要不然常斷線及上不到网, 會浪費老師時間.
6) 沒有電腦或家里沒有网路的老師可以放學后留下在學校完成這份工作才回。
7) 网絡寫檔案是世界潮流所趨, 現在很多東西已電子化了, 問題是老師要不要去改變及適應, 只要有耐心、恒心、決心, 所有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也可以通過培訓, 請教別人, 然后把這些難點記錄下來(做筆記), 現在不做以后恐怕很難做到。
8) 老師面對作業量, 是因為老師給作業時都以細節為導向, 給學生的作業應該以教學目標為主, 老師要改變心態, 量不需要太多, 有些可以以口述、學生互批、家長評鑑、連續性的方法進行, 盡量讓自己改作業的頻率降低。


(寫于2008.11.24)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上完 “教學資源的應用” 后感

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

(11月22日)
1. 在學習這門課程過程中,讓我了解做為一位老師,無論所教的對象是誰,他都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就如今天郝老師發現有極少數學員開始不專心及做自己的事,他馬上給予暗示及以點名的方式提醒。
從這些小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學生無法學好,因為老師本身的身教就出了問題。這些小動作也經常發生在我們學校的校務會議、研討會、周會及監考期間,所以又如何要求學生會做好呢!


2. 老師建議我們應該要專門培訓老師,利用這些培訓過的老師開拓校本培訓,這是一個很實惠的建議,但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學校行政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了,人都有 “月亮總是外國的圓” 的心態,不是不可能,行政必須要去推動,老師要全力給予支援。

3.在科技的應用培訓方面我校也有去推動,但老師的積極度不足,常考慮到老師的負擔及心情而不敢強制,因此最后都不了了之。希望大家上完這門課程后,能激發大家的進取心,明年的培訓課能順利進行。


(寫于2008.11.22)

科技的使用真的幫助教與學嗎?

在今年的11月11日的數學學科研習會上我和全體數學老師分享了一個主題為 “ppt在數學教學上的應用”,在里頭我提到几點好處:

1. 無法展示的圖可以利用它。
我們可以通過flash、影片、GSP來展示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圖。
3. 可產生更多的互動。
例如:簡易或簡短的習題可以通過ppt在班上討論或以口頭回答,減少課后習題的數量。

4. 可取代某些用具。
現在課室大部分都是白板,帶著座標圖板或圓規進班使用費時。
5. 可以重複講解。
使用黑板或白板,講解完擦了就沒了,如果用ppt學生不明白要求重講比較方便。
6. 方便復習。
7. 減少使用粉筆或 Marker Pen (還可用TDChalk軟件來輔助)
老師不必再煩惱帶著五顏六色的手進入另一班了。
8. 優質的ppt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
9. 長遠來看能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

10. 節省抄題及畫圖的時間.

那天分享完畢,我也做了几點總結:
1. 如果你覺得越教越累, 是時候改變備課方式及教學模式。
2. 一定要以自己的教學方式來製作課件。(資源可參考來自eclass的共享課室)
3. 第1年辛苦、第2年修改、第3年輕鬆。
4. “我聽了, 我會忘記; 我看了, 我會記住; 我做了, 我會理解”
5. “邊實踐, 邊調整, 你一定行,堅持就會有收穫‘
6. 以前的 “教師=知識+口才”,末來的 “教師=知識+口才+科技的應用”

在此願再與你重溫那天的內容,沒有機會聽到的同道有機會歡迎私下互相交換意見。


第1學期



第2學期




以上的兩個圖表是我今年在我所教的班級(J3P,J3K)進行的調查結果.

(寫于2008.11.22)

教學評量的目的

長久以來,大多數的教師都以考試來引導教學和學習,因而導致許多學生讀書是為了求高分數、取悅師長,很在意考試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考試和測驗是學校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評估工具之一,它是教師用於測量教與學的常用手段,問題是要如何出好一份試題才能達到它的效能,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人,常常各說各話。
可是在現實的環境下,不變的事實就是它是決定學生未來“命運”的手段之一,因此每回公共考試後,總有人對某些科目的考題不認同并給予批評。
學校里的傳統教學評估試題中,往往所測驗的試題,脫離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尤其是數理知識及實驗結果常與實際應用不符,教師對最新的科技知識也沒有跟進,不少教師都以舊課文教材的知識為依據,學生的答案也以課文的標準答案為主。
另一方面,試題內容往往偏重以學習結果和可查記憶性的知識為主,忽略推理思考和學習過程的了解,因此才會出現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或沒有創意的新生代,而這批“產物”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 “靈魂工程師”,所以在教育領域中常惡性循環,難以改變或糾正。
一份好的試卷應當是在考試以后能引起師生在教和學上的反思,它不能出現知識性的錯誤,題目語意要清楚,文句簡明扼要,答案明確合理,記憶性的試題要少而精,不能脫離綱要。
除此之外,一份好的試卷還可以給學生視覺上的審美享受,試卷版面的設計除了版塊醒目、明白易讀以外,在考試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還要注意文字和圖示相結合,數字和圖表相結合。
總而言之,教學評量是提供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上的回饋,由于學生能力是多方面向的,學習結果是豐富且多元,評估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在真實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因此,所有科目的評估須根據評量目標,采用适合的評估方法,以提供教師和學生更精確的回饋訊息,以支持教學和學習,幫助教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精。



(2008.09.3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批評學生要有口德

學生考試前老師緊張,授課時總是提醒又暗示,學生好像都無動于衷。考試完畢,換成學生緊張,下課時間辦公室到處是學生,都急於要知道自己的成績。有的學生知道自己在考前沒有好好的准備,成績一定不及格,但還是為了湊熱鬧成群結隊的到辦公室找老師看分數。
每當老師拿到學生的試卷后,邊批閱邊嘆息,總覺得怎么現在的學生程度越來越差,感嘆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有位教師更生氣的對著同事在辦公室破口大罵他的學生,他覺得那么容易的題目,學生怎會笨到做錯,還罵學生連爛泥都不如。聽了他高分貝的怒罵聲,心里感到難過及憤怒,怎么身為人師會如此沒有修養,平時埋怨學生沒有禮貌,可是自己的表現也不過如此而已,又如何落實身教或要求別人做好。
話說回來,到底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當老師的又應該給學生怎樣的示範。其實我覺得不只是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現代的教師也一樣一代不如一代,這是惡性循環,誰又應該負起這個責任?
再深入的想一想,我們的學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嗎?其實不然,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比我們那個年代多很多,他們除了要學習學校所規定的課程外,在課后還要學習各種不同的技藝課程,還要應付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及五花八門的資訊。
反觀一些教師,除了自己在學生時代時考取一張優異的文憑外,就沒有特別的技能了,有些教師連利用多媒體來教學都抗拒,也不願意進修或參于學校安排的有關教育培訓課程,只會應用自己學生時代所學到的知識來教導現代的學生,學生又如何能面對他以后的世界呢?
教師在怒罵學生時,請先放慢腳步或吸一口氣,先看看自己又進步了多少,一個不愛學習的教師肯定會有一批不愛學習的學生,教師也不必一相情願的以為學生一定要回報你。別忘了,教會學生生存比交給他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來的重要,為人師表要有“口德”,批評學生時要有同理心,否則,就沒有資格成為人師。



(2008.4.2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為什么要上教育專業課程?

先說個真實故事給你聽:

我有位親人,擁有電腦資訊方面的碩士學位(國外),回國從事這行業几年后停職一年去進修其他課程,因一年沒有再接觸有關的資訊,因此他重新找工作時,都不敢拿它的碩士學歷應徵,反而學士文憑讓他找到工作。
其實很多東西都要學以致用,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斷充電,否則就會忘記。
當校長說每位老師(包括具有師範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及教學多年的老師)都要上這門課時,不少老師認為不公,看輕他們的專業。
試想想,如果我們在國外(台灣或中國)多年后回國,是不是一樣要面對重新適應語文的問題(也許在學生時代時年年考獲A等)。
為什么每所大學錄取學生時所看的英文鑑定考試(TOEFL, IELTS, MUET等)都有一定的年限。
何況教育工作者是以 “人” 為本的職業,不同的時代人與物都會有所不一,有如教學方法及教學資源一直不斷的更新。
我也看過不少從師範出來的教師上課時是帶 “教鞭” 進課室的,用很傷害的字眼罵學生, 我也看過教了10多年以上的老師總是經常遲進班或在課堂管理上是無能力的。這說明什么?
大家不妨以客觀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寫于2008.11.22)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上完 “教學情境的營造” 后感

的確要把一堂課上好,必須先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氣氛,因此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常常沒能把一堂課上好或學生感覺到上課很沉悶,原因有:
1. 老師本身過于 “權威式” 或過于嚴肅。
2. 老師把自己不佳的情緒帶入課堂。
3. 老師特質使然,如: 臉沒笑容(目無表情)、講授時聲量小(平淡乏味)、教材死板(照本宣課)等。
4. 老師過于強調分數,重視及格率,無形中施以學生壓力,因此老師在教學上無法發揮以 "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5. 真正全職投入教學及把教育當成是自己事業的教師不多,因此難形成整體性的 “一致效應”。

其實要改變或要做得更好很簡單,因為決定要不要改變在于老師的心態及決心。

對的,一定要堅持


台灣某雜誌報導一系列有關日本好几間學校,因為每天早上實行晨讀10分鐘運動,造就教育大奇蹟,讓很多小孩喜歡閱讀,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理解力、集中力、意志力、包容力和感性力,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跟著進步,因而提高了升學率,也減少了校園紀律問題。
看完系列報導的內容后,心里感到一陣難過及不是滋味。讓學生晨讀是我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教育理念,至到現在都沒有改變,而且它的方法我也曾實行過2年,只可惜敵不過校方的統一措施,及自己也不願和團體背道而馳,唯有選擇了中立的方式,在早自習時間私底下進行4天寫日記2天晨讀,以配合校方的政策。
我感到難過及不是滋味的是,因為某雜誌的系列報導,校方才認同晨讀對學生的重要性,也后悔當初自己沒有堅持爭取大家的認同。
好几年前,我在自己的班每天都進行10分鐘晨讀,開始時是鼓勵學生帶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來看,后來發現學生的藏書少至又少,于是經常推銷我校販賣部所售賣的課外書籍,或到各大圖書行為學生選書,大家購買不同的書相互交換來看,學生都很願意配合。
我也經常把報章上不錯的小文章剪貼下來,收集50多篇文章后,在學生早自習時分發給大家閱讀,他們過后可自由的把看后的心得寫下貼在班上的布告欄。
早自習晨讀在我的堅持下維持了2年,效果很好,同學們除了愛看書,也愛寫作,更喜歡買課外書來閱讀。那時每次學校有新書推荐給學生時,我班是最多人購買的一班。
只可惜后來因校方要推行強制性早自習寫日記,我實行的每天晨讀計劃也告停了。雖然如此,我還是認為晨讀會讓一個人能真正靜下來; 課外讀物看多了才能寫好一篇文章。因此私下還是偷偷進行2天的晨讀,這樣的效果肯定不比天天晨讀來得佳。
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可以養成,更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喜歡閱讀,一定要長時間的堅持及鼓勵。如果當初我繼續堅持讓學生晨讀10分鐘,也許今天培養了不少離開校園后還能自動閱讀的學生,或許也因為自己的堅持及一意孤行,而被排擠或被套上不合作的“問題人物”。
無論如何,這讓我體會了一個哲理,為了教育,為了學生,一定要學會堅持,對的一定要堅持及為自己的理想爭取到底。

(2008.1.9 刊登于南洋商報)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上完 “教學技巧與運用” 后感

我和郝永葳老師一樣有強烈的同感,學生一天所上的課太多而且很長,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學生的休息時間很不足夠,尤其是沒有 “小睡” 時間,這是不符合人最基本的需求的第一項 “身理需求”。
其實在早几年我曾在校務會議中提過星期六上7堂課,間中只有一次下課時間是很不符合人性的,尤其是學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生在空間不大的食堂里買不到吃的,對正在發育的孩子是不健康的。
雖然如此,還有不少的老師常埋怨課程趕不完要增加節數,這就是對教學的技巧及運用缺乏認識的原故,所以 “教育原理和實踐” 這門課程是所有老師都必須要上的,包括師範大學畢業。如果學了理論沒有用上等于白唸,而且隔了那么多年有必要再充電。
趕課、考前補課、印大量的講義筆記或作業,也是我一向最不認同的教學法之一,可是在同儕中提出時常被同事以冷眼及不肖的言語對待。(不過我還是保持著堅持的意志沒有被打倒)
至于在作業分配方面,有老師(包括家長)認為作業要在家里完成的才叫作業,所以上課時一堂課都是老師在講,鈴聲响了才點作業,因此學生沒有機會提問,回家自然就不會做,不會做回到學校就只好抄了,這我們能責怪學生嗎?
真的希望上完這些課程的老師能真正有所領悟去落實、推動,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寫于2008.11.21)

上完 "教學技術" 后感

更新教學模式

早期,學校對評鑑教師的其中一項很重要項目是對板書的要求,教師必須字體工整, 讓學生在視覺上有最佳的效能,以免影響他們的學習。
后來投影片(OHP)日益普及,教師也忙著學習如何制作投影片作為教材,有的學校還投入了不少金錢去購置這類的器材。可是沒多久,互聯网跟著普及化,幻燈片(PowerPoint)成為新的教學工具之一,教師又忙著轉向學習利用幻燈片制作教材。
在這過程中,有些資深老師從板書到投影片的教學,再進入幻燈片的教學模式,電腦不行及手巧不靈者,肯定無法適應。或許是懷舊,大部份教師總是認為板書不能被時代淘汰,尤其在數理的教學上,認為學生必須要“一板一眼”的看著老師書寫才能專心,腦袋才會思考老師所教的內容。
其實,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有很多種,無論那一種模式,最重要是教師的教學法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的學習者,包括成人,在學習上都講究視覺及聽覺上的效果,如果老師老抱著早年自己的學習模式,以為對現代的學生會有同樣的效果,這就難保証學生是否也和自己一樣喜歡同樣的教學模式了。
我始終認為板書在以后教學上的功能會日益減退,就以我目前教數理為例,尤其在教數學這門學科,很多教師認為教數學不可能用幻燈片完全取代板書。可是在這兩年里,我嘗試用幻燈片完成我一學年的課程,包括應用它來為初三的學生复習三年的數學課程以准備統一考試,學生都很喜歡,而且教學上的效果比傳統的板書更受歡迎及有效能,節省不少上課時數,學生學得充裕,也能在班上及時完成作業,教師不必再為催收不到作業而苦惱。
幻燈片教學用于教理化科方面,效果會更佳,它除了能呈現字與真實的圖象,也結合了動畫和影片。現在的學生不再像以前我們上課時,老師講完某一章節后,我們要靠想像才能體會。
當然教師使用幻燈片做為教學工具時,必須要在制作上有一定的認識,且要以學生學習為出發點,迎合他們的需求。教師務必要學會自己制作教材,并以自己的教學方式及經驗來創作教材,如果只依賴別人制作好的教材,在課堂上就較難以發揮自己的教學特色,也很難在創意教學上有進步的空間。
因此,教師的在職進修及培訓課程很重要,能不能改變,很多時候事在人為。

上完 “教學方法” 后感

<學生方面>
其實分組討論是一項很好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對考試班級(初三及高三)的同學,學生接近備考階段,畢業班的同學要考三年內所學過的課程,在短時間內老師不可能把三年的課程幫學生复習完,所以只能靠小組的討論方式。
我本身經常在初三班級用這種方法,效果不錯,但前題是老師要能掌控秩序,否則會反效果。
分組時以周圍附近的4個同學為一組。(節省時間,不必搬動桌子)
每組要有一個較強的同學主導。(生生互助)
老師要有 “敏感度” 的協助。(盡量把吵雜聲控制到最小)
這種經過 “小老師” 或 “生生互助” 的效果能減輕老師的負擔,也讓同學能體會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老師方面>
在制作教材方面 如:ppt,我比較喜歡使用自己制作的教材模式,因為自己才知道如何教及如何排序? 別人的課件可以作為參考(包括网上的課件),因為教學一定要以自己的特質來發揮自己的特色。
但在尋找資源方面 我認為合作模式才能豐富材料,可是合作模式所面對的問題是不少老師不願意動,或沒有分享的習慣,而且對科技的使用不積極。這也是我校eclass网上教學推動了近三年進展不大的因素之一。


(寫于2008.11.21)

上完 “教學設計” 后感

上了二天課,獲得了教學中無法得到的理論知識,讓我學會了如何完成一份完美的教學設計,更讓我體會到學生平時上課的辛苦,因此讓我更有決心要把所學到的理論轉變成實際行動用于往后的教學上。
這二天的上課方式有個特點是以小組方式進行,它的最大優點是讓我們學會如何合作、分享、接受不同意見等的好處。
平時因為缺少有關在教學方面的培訓課程,老師們都知道有必要上,但沒有人敢向學校提出,因為怕上課、怕占用了假期的休息時間,所以大家在教學的路途中都像瞎子模象。
老師要做好一份完美的教學設計,除了個人的能力外,行政方面應該也要給予支援,例如: 每新的學年開始前必須要提早讓老師知道他所教的科目及班級; 給予老師充裕的時間; 一個年級至少要有2個以上的教師以便能互相支援等。
其實 “教育原理和實踐” 的課程每位老師都應該要掌握的,尤其資歷越深的教師,無論他以前在大學時是否有修過這門課程,因為時代不同我們必須要跟著改變。

(寫于2008/11/20, PM10:22)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上完 “教學計畫” 后感

這堂課上完后讓我對教學計畫有一定的認識了, 這也許跟我平時不認真寫教學日誌有關,所以花了不少時間才能消化。
我平時對教學在心中有一定的計畫,但很少用文字認真的表達出來,明年我校要實施用eclass平台里的iportfolio來寫教案,再加上今天上了這堂課,會促使我更認真的把平時教學的一些 “記憶” 用文字來保存。
老師的教學觀及風格很重要,每個人都應該保留自己的教學優勢,以別人的教學做為我們的學習對象,以提升自己的教學積效。



(寫于2008/11/19, PM10.25)

上完 “教學的理論基礎” 後感


聽完這堂課后讓我感觸良多,里頭所提及的理論架構在我所寫的文章里也曾提到,也曾有教師不以為然,這就是傳統教學遺留下來的后遺症。
現在的學生不會思考,肯定不是一日形成,習慣養成很重要。也許因為習慣是從小培養形成,所以現在面對 “新生代” 的教師也有不會思考的問題,因此才會惡性循環。
有不少教師缺乏引導學生的能力,以 “行為主義” 為教學模式,這和教師缺乏班級管理有關,因為教師的在職培訓不足,另外一點是教師的個人特質所使然。
身教重以言教,一位好的教師,因為在他的學習生涯中曾遇到過這類型的教師,所以在他的身上就會有一股熱愛教育熱忱。
我認為教會學生自己去探究及摸索知識很重要,在教導學生探究及摸索的過程中,老師也必須同步前進,相互學習。因為不同的時代的學生特質不一樣,老師必須要不斷創新及要有前瞻性的視野。
如果老師覺得越教越累,這個時候是改變教學及備課模式的最好借口了。

(寫于2008/11/19, PM9.44)

學習改變

《南洋商報》副刊職場焦點里的一篇訪問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訪談內容摘錄,看后感觸頗深。
讓我想起我校年終學校假期前的一場研習會上,校長與教師交流的那段時間,有位同事問起明年由新紀元主辦的教育文憑課程,從台灣各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是否要參加,校長當時回應的內容大略說,只要繼續在本校服務,無論年齡大小,資歷深淺,那所學校畢業都要參加。
當時有些老師聽后心里很不舒服,尤其修過教育學分又是從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心里都嘀咕著,認為不公平。
以目前日新月異的年頭,10年、20年前所學的科系理論知識在這個時代不一定適用或夠用,人是需要不斷學習及成長,尤其教育事業,教師更不應該停留在原點。
的確,以往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尤其20年前的技能知識,就算當年每科都考取特優成績的科目,畢業后進入工作領域,其實能直接用上的知識不到一半,另一半必須靠進修,且不斷向同道學習。
如果一位擁有大專學歷的家庭主婦,婚后長期待在家里照顧家人,期間沒有進修,10年后她的文憑是否還有價值,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張忠謀也強調,我們必須培養學習的習慣,包括終生學習的習慣。但是反過來看看現在許多年輕人,離開校門后就把書本丟了,每天沉迷在如何賺錢買車、享樂等方面。
身為21世紀的教師,要傳播給學生的是最新和有效能的知識;可是有些教師只靠手上僅有的教科書為工具,要進教室前才准備要講的內容,以為把自己從教科書中背到的知識從口中說出來,就完成了當天的教學工作。
另一方面,有些資深老師年复一年以一本破舊的教科書為工具,要求他們多閱讀有關課程的新知識或教育叢書,他們說眼力不好,字體太小,看了吃力; 有的卻說沒有時間,另一頭卻在外兼職補習。
年終考試一結束,教師的教學工作就停頓了,他們以學生無心學習或課程已教完了為借口,因此,才會出現學生逃學而導致的學生紀律問題。
偶而校方也有贈書給老師閱讀,但是還是有教師不拿,覺得麻煩,他們擔心有一天離職時要退還,不見了要賠錢,也有人拿了贈書擺放在書架上不曾翻閱。
張忠謀也認為每個人都必需能跟得上所屬行業的最新潮流。的確如此,以往當老師的只需要一支粉筆,一片黑板和一本教科書就行了,學生乖乖坐著聽你講課。加上20年前家長的教育水平不高,對孩子沒什么要求,都把孩子的前途交由老師決定。
今后的教育走向及學校的硬體設備,又和從前有很大的差別。以前沒電腦,打字用的是舊式打字機,最了不起的設備是有一架卡式錄影機及電視機。現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學校上課用的是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
要能帶領學生走入科技時代,首先教師必須要走在學生前面,先學習新知,這不是一張永不退色的文憑能替代的。
你可以瀟灑不理會時代的改變,但你阻止不了被時代拋棄;與其不斷抱怨,為什么不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跟得上潮流呢!
緬懷過去,要懂得展望將來。


(2007.12.6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上完 “有效教學” 后感

在這個講求功利主義的時代,要找一位 “有效教師” 的確不易,尤其獨中,因經費所限,獨中薪金不高,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一般只是本科或有教學經驗的即可,除了畢業于師範大學的教師,一般教師都沒有修過教育心理學或和教學有關的課程,所以不少教師的素質都不一,因此不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可以說常在錯誤中成長過來,有的來不及就自動放棄了。
也有不少教師還是抱著傳統的教學法,10年如一日不曾改變,也不想改變,或許是害怕改變,這也許跟我們早期所受的教育有關。
知識是教不完的,我們老師也無法把自己本科的知識學完,何況學生一天要上五六門不同的科目。
趕課一直以來是我校老師的抱怨課題之一,因此課程整合是我一直堅持要真正落實的方案之一,改變教學模式及備課方式更是我一直都私下推動的,但是老師總是害怕課程整合后學生學得少無法應付公共考試。
在這20年的教學生涯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斷地在改變,因為我知道我們要教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必須要以學生為主,多樣化的教學法也是讓我進步最快的行為之一。
其實老師們不妨時時自我評鑑,自我反省,在教學的路上肯定有進步。


(寫于2008/11/19)

為何學生不喜歡學習?


常聽別人稱讚一位成績優秀的小孩很聰明,很會唸書,但這是否能表示說這小孩的學習能力強嗎? 而那些好動、考試總是不及格的小孩,都會被大人標上頑皮或笨小孩的標籤。
有些教師在教育研討會上分享教學心得時,也會不自覺的說自己所教的班是后段班或差班,言下之意這班是不愛唸書及成績很差的學生。成績差是不是表示他們以后就沒有出路,成績好能不能表示以后他們的前途就一定光明?
在這個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時代中,聰明伶俐的孩子越來越多,調皮搗蛋及叛逆的小孩也不少。
可是從很多社會上的實例反映,那些當初所謂的“乖孩子”,將來也許就是弱勢群體,是失業大軍的族群之一。而那些 “叛逆劣性”的一群,當他們離開校園后也許就成了他們“找吃”的本錢。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對學校里教死書及讀死書的教育很不贊同,他提倡并實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以教人者教己”的生活教育學說。在他的墓碑前的對聯還寫者:“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也從長期實踐中認識到,知識是經過實踐才得出來的。
的確,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佷多時候只是讓受教育者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已,而成績好的只是說明他們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較強,學習不好的,也只是說他們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不足。但是,學習最終的目的是學于致用,任何脫離了實踐的學習都是無法說明我們所學的知識有用。
學生不喜歡學習,自然就會延伸出學生紀律敗壞的問題,當老師面臨學生不喜歡學習及紀律敗壞的問題時,又該如何去面對? 這不是一個老師的力量可以應付,除了國家教育政策及學校的辦學方針要明確外,各單位的領導者必須給予配合及支援,再結合教師的素質、教育理念及團隊力量,才有可能改善校園里種種弊病。
另一方面,師長們必須讓學生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培養他們有自學自律的精神。當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別人的控制,而自己沒有控制的權利時,就很容易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就會影響他們的自主性發展。
在心理學領域,很多實驗證明: 當學生知道自己處于一種被監視的環境時,他們內在的動機就會被嚴重地壓抑,對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學生總是想得到自由,而現今的教育體系中,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有太多的局限,因為有局限,就特別不希望被太多的條規約束,因此就經常故意挑戰成人的耐力或學校為他們定下的條規。
其實,大多數學生都是願意通過學習去瞭解新的東西。可是,因為外在因素及自己學習意願不強,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就會變得討厭念書、討厭學習。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很多,根據本人所接觸過的不少案件,家庭因素影響所致的確占了大多數。
家庭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俗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因此,教師和家長們應該同一條心,為我們的下一代 “用心”服務。


(2008.09.18 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教學評量的目的

長久以來,大多數的教師都以考試來引導教學和學習,因而導致許多學生讀書是為了求高分數、取悅師長,很在意考試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考試和測驗是學校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評估工具之一,它是教師用於測量教與學的常用手段,問題是要如何出好一份試題才能達到它的效能,不同的單位和不同的人,常常各說各話。
可是在現實的環境下,不變的事實就是它是決定學生未來“命運”的手段之一,因此每回公共考試後,總有人對某些科目的考題不認同并給予批評。
學校里的傳統教學評估試題中,往往所測驗的試題,脫離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尤其是數理知識及實驗結果常與實際應用不符,教師對最新的科技知識也沒有跟進,不少教師都以舊課文教材的知識為依據,學生的答案也以課文的標準答案為主。
另一方面,試題內容往往偏重以學習結果和可查記憶性的知識為主,忽略推理思考和學習過程的了解,因此才會出現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或沒有創意的新生代,而這批“產物”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 “靈魂工程師”,所以在教育領域中常惡性循環,難以改變或糾正。
一份好的試卷應當是在考試以后能引起師生在教和學上的反思,它不能出現知識性的錯誤,題目語意要清楚,文句簡明扼要,答案明確合理,記憶性的試題要少而精,不能脫離綱要。
除此之外,一份好的試卷還可以給學生視覺上的審美享受,試卷版面的設計除了版塊醒目、明白易讀以外,在考試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還要注意文字和圖示相結合,數字和圖表相結合。
總而言之,教學評量是提供教師和學生教與學上的回饋,由于學生能力是多方面向的,學習結果是豐富且多元,評估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在真實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因此,所有科目的評估須根據評量目標,采用适合的評估方法,以提供教師和學生更精確的回饋訊息,以支持教學和學習,幫助教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精。



(2008.09.30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

教師須與時俱進

老師常說現在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反觀現在的老師對學習意願又如何?
在這個全球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成了日日新的行業,尤其面對新生代的學習者,他們所要知道的知識不一定要靠學校老師,只要打開電腦,進入谷歌、百度或雅虎,也許得到的回饋比從教師那里得到的還要多,甚至在某個領域超越教師。
這樣,是不是就表示說以后的小孩就不需要上學或教師了,當然不是,不過未來的教師肯定要學習改變,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知,以跟得上科技,且能與新生代的學習者同一個步調前進,也許在某些技能方面要互相依靠。
除了父母,教師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人格的塑造必須要以人為本,學校是他們學習群聚生活的啟蒙場所,也是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地方,因此學校不能消失。
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少教師以“忙”為借口,埋怨薪金少,工作量多,卻沒有轉行的行動,又不想改變及進修,于是老抱著陳舊的教學模式,年年如一日,慢慢的讓負面意識侵蝕他們的腦海,日復一日,無形中影響了教師應有的專業精神。
當教師的地位及被尊敬的程度日益式微時,身為教師的除了感嘆外,同時有必要反思造成教師地位不受重視的因素。
在獨中,第一年進來的教師都會教得很吃力,尤其是沒有經過師訓出來的,這些新教師在學生時代時也許學業都很優秀,可是“學”與“教”是兩回事,尤其面對各種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不是你有知識就可以勝任,除了經驗還必須要有方法。因此,新任教師的培訓很重要,可是常常局限于人為的因素而忽略了這一環節。
另一方面,年長教師慢慢被時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學習熱忱的減退,如要保持著當年對教育的熱忱,有機會學習就要把握,因為學習無關年齡、資歷及學歷。也許我們當了“學生”后,會更接近學生,教學方式及思維就會有所改變及更新,也不會再喊苦了。
  一個不習慣讀書進修的人,常會自滿於現狀,覺得再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學習。于是他們
不進則退,滿腹牢騷,看什么都不順眼,另人生畏。在此奉勸這類型的教師應及早離開教育
崗位,另尋一份更適合自己的行業。


(2008.10.24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