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家長多與校方溝通

每年期考后,我校都會邀請家長到校領取孩子的成績,希望通過這項活動能與家長取得良好的溝通,并借此機會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及讓老師更了解學生在家的日常作息。
可是每次與家長交流后,心里都充滿擔憂、難過、無奈與欣慰的复雜心情。

擔憂是有的學生明明知道自己成績考得不理想,可是領成績當天,他們還是一臉無所謂的表情,看著他們一張天真、沒有感覺難過的態度,便以嚴肅的語氣提醒他們如果再不努力就會留級。有的連想都不想就說留級就轉校或不唸了,說時輕鬆也不覺得羞悔,也許他們故意表現的無所謂,心里卻是難過及無助吧。有些學生以為只要有錢,成績考不好不是問題,到處都是學院,就算畢業后不繼續唸書,也可以賺大錢,他們還以不少富豪沒唸過很多書為例,聽了他們的談話覺得有些心寒。

感到無奈的是部份家長對孩子學習狀況也束手無策,以為給他們額外的補習或物質享受,就可以讓孩子把書唸好,熟不知在無形中給了他們一種依賴的壞習慣。

不少家長埋怨孩子從學校回到家就坐在電腦或電視前,或躲進房間玩手機,當老師建議家長把電腦擺放在客廳,或將小孩的手機沒收起來,或限制手機和電腦的使用時間時,家長的回應卻是因為怕孩子生氣,不敢移動電腦;而且不但不可以沒收手機,孩子還要求買最新款的。這種種的要求家長都讓步了,身為班導師也只好對著家長苦笑,心里想我們還能幫你什么?

不過感到欣慰的是還有大部份家長沒把孩子成績不理想怪罪于老師,并且認為老師已盡力了,只是自己的孩子不爭氣、不自愛。如果孩子從小就能認清自己的方向,把自學能力當一回事,自動自發,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

當然學生成績不佳及學習意願不強,要檢討的因素很多。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有責任檢討問題所在,但通常在反省過程中學生都是被動的,而且很多時候,尤其在長遠的目標中,他們看不到方向,只看到眼前的享受,短暫的需求,容易滿足現狀,不願吃苦,更無法克制周圍不良的誘惑,因此在學習及作息方面常與師長起衝突。

孩子有問題不完全是學校的責任,家長與校方必須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多參與學校所舉辦的活動,惟有家長與學校真誠合作,孩子的問題才有望決解,而不是抱著把孩子交給學校來管的心態,或等到孩子問題嚴重了才來責備。

(2010.04.30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終于等到今天了

今天是我最后一堂校外視察教學課, 視察員是黃集初, 還好在良好的氣氛下完成。
下課鈴聲响后, 終于帶著興奮的心情結束了這堂課, 以后我就有更多時間看書及寫文章了。
2 年轉眼就這樣過去了, 2 年的長假都沒有机会好好過, 今年應該不一樣了。
目前只期待8月尾結業典禮的到來, 到時就是真正的專業教師了。:)
2 位校外視察員都問了同樣的問題: 教學多少年了? 答: 20多年
好奇: 教學那么多年, 經驗丰富為什么還要修教專文憑課程?
同樣答案: 因為要有一張人人都看得到的證書。
哈哈! 當年沒修的老師真可惜。

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我不認為我愛國

如果你問我愛國嗎? 我會瞪大眼睛對著你大笑, 以目前的種種不合理"現象"我不會愛上這個國家, 可是我會說我喜歡我目前居住的地方。
但是我愛我的家人、朋友, 我也愛獨中, 我更愛我目前的職業。
因為他們令我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 我不愛國不等于我不喜歡她, 我也不會離開她, 因為這里還有我更愛的人與物。
別人離開我也不會看不起他, 但我會鼓勵他們回來, 因為生我們的父母需要我們。
移民或到海外發展, 肯定不是一種不愛國的表現, 這是個人的選擇,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
如果你錯讀我的文章, 解讀成另一種意義, 我只能說尊重你們的感受。
但別把我看成是"愛國"的一份子。

逼不得已,非不愛國

拜讀了黃燕娣在4月22日〈溝通平台〉的看法後,忍不住想發表我的意見。我曾是北馬的獨中生,我曾留學美國兩年多,回國8年。
我很多朋友選擇留在美國發展。我覺得回不回國與愛不愛國是兩回事,不能因為選擇留在外國發展而被認為不愛國。
每個人都有義務追求更好的生活,這不是一種罪過。難道留在本地沒法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每到月中,就要絞盡腦汁來清還那債務,就叫愛國嗎?遠的不說,在新加坡辛勞工作的大馬人,時常把錢匯回來給他們的家庭,也促進本土經濟,難道這不算是貢獻嗎?

如果有選擇的話,誰會選擇大風大浪而捨平坦的康莊大道?如果本地可以活得好好的,誰願意離鄉背井?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家?離開爹娘朋友?只是,生活逼人。
在美國求學時,我曾送過兩年外賣,見過很多美國家庭,他們過的生活比大馬人還不如。
大馬雖然有窮人,但整體上還有一套道德與價值觀在維繫著家庭,加上大馬得天獨厚,沒有天災。可是在美國還有一個好處,美國有憲法明文規定人人平等,如果當地人被歧視,他們能用憲法為自己討回公道。而且,在美國,只要你有才華就可以一展所長。
大馬獨立多年,統考文憑還不時被拿出來出來研究研究(有點像餘興節目),這未免也太久一些了吧!將心比心,你會如何想?

對我來說,解決方案永遠只有3個,一,改善現狀。二,接受現實,假裝甚麼都沒有發生。三,離開。他們選擇離開。我們要弄清楚,到底是甚麼使他們離開?而不是給他們套一個“不愛國”的罪名。
這,對他們很不公平!

(星洲日報/溝通平台‧讀者:三人‧2010.04.26 )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人各有志


要怎樣的生活其實在于自己, 如果自己覺得目前的生活方式很好, 沒有压力及負擔, 又能放得下家人, 在哪生活都一樣。
有人甘于過著寧靜與世無爭的生活;
有人慣于豪奢、熱鬧的生活;
有人喜歡助人不想得到回報;
有人只會說做不到;
有人逃避現實, 有人勇于挑戰;
有人喜歡孤獨過一生;
有人喜歡在眾人面前轟轟烈烈過一生;
...........................
在國內國外生活不是大問題, 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力能改變, 為什么不善用我們手上神聖的一票, 讓存在數十年的不公改變過來, 總比埋怨來得有意義。
獨中能生存到今天, 因為有很多熱愛母語教育的人留下不停的為我們下一代爭取, 我們又怎能忍心看著稍有成就的事業就這樣無人繼承呢?
這不是抬高自己, 也不是嘲諷別人, 這是事實。

看我們要的是什么?

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回應章哲彬、黃燕娣

越戰發生至今逾50年,當年54萬美國大軍投入戰爭,死在海外找不到屍骸的不知有多少。
然而美國仍然積極的在進行搜尋戰死海外美國大兵屍骸的“不可能的任務”,務必“一個也不能少”的把這些戰死海外的美國大兵的遺骸,即使是只有名字的軍牌送回國,秉持的信念就是他們都是美國人。
反觀國內,歸與不歸卻和愛不愛國劃上等號。章哲彬君道出了滯留海外大馬人的心聲,我們沒有不愛國,不要扣我們帽子。歸與不歸是個人的抉擇,不要拉高到愛不愛國如此崇高的境界。
住豪宅、出入豪華轎車、高薪,這些不是海外大馬人的縮影,更多的是在這塊土地上剝削人民,掏空國家資產所謂的愛國者。
海歸派的意義在於,我回來了,你仍在海外,我會反思你不回來的原因,在這裡,我會盡一切的努力讓你有回來的意願,並且讓留下來的人更有成就,而不是反諷、嘲笑,或是抬高自己的道德使命感批評所有滯留海外而不歸的同胞,因為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
你在外的成就是我的光榮,出醜了也是我的難堪。躺在藍天碧地,躲在豪宅裡頭吹冷氣的人當然以為所有滯留海外的大馬人都是吃香喝辣,那會想到他們在異鄉奮鬥的血和淚,又如何能夠體會留在這塊土地上的庶民天天在提心吊膽的在過日子呢?


(星洲日報/溝通平台‧大馬留台生:廖宏強‧2010.04.23 )


看我們要的是甚麼?――回應〈說我不愛國?〉

章哲彬同學:

我只想跟你及和你有一樣感受的海外遊子說,如果我們真的是真材實料的人,其實不必擔憂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土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因為這里還有我們可以發揮的空間。

問題是我們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我們是否願意走一趟也許會遇到大風大浪的人生之旅? 或我們要的是一棟豪華房屋,一輛大房車,收入每個月約5位數字的薪金,還是希望一家大小快樂健康的生活在一起?

當然兩者都能擁有是最幸福的,但如果能在家人,尤其是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的父母親身邊,這就是一種孝的表現,這就是一種幸福。

看看近几年回國的醫學界“海歸派”李永業及何國煌醫生,還有很多在國外拿了高學歷沒見報的獨中生,他們其中不少是你的校友。在我國政壇上也有不少國州議員是獨中生,他們一樣能在自己的祖國活得很快樂及很有尊嚴,一樣買得起房子和車子。

獨中統考文憑不受國家承認不是個大問題,問題是如果華裔人才出走的太多,最終會導致留在祖國的華裔子弟變成少數民族,到時他們又要怪誰?

外國月亮不比馬來西亞圓,在國外買一棟公寓在我國也許是一間獨立式洋樓; 這里下著毛毛細雨時,在國外某個地方也許發生了大地震或恐怖襲擊; 當我們躺在綠色草地晒著暖和的太陽時,國外某個地方也許下著暴風雪或幹旱數個月了。

雖然我國交通系統不比先進國家完善,网絡設備沒有比別人強,電視節目素質不那么的好,但這里有我們的家人及多元文化的色彩。

還記得師長們常跟你說過的道理嗎? 飲水思源,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金玉良言。
還是快點歸來吧,否則在國外呆的太久,埋怨就會更多,要重新适應更不容易。

(星洲日報/溝通平台‧讀者:黃燕娣‧2010.04.22 )


說我不愛國

土著權威組織主席說,海外留學者不回國是因為他們不愛國。回國後,國家願意給我們機會嗎?
我是獨中生,我的中學文憑不被自己國家接受,出國是我唯一出路。出國前很多人告訴我,別以為外國月亮特別圓就不回來。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多年積蓄交給我,嘴裡不說,眼神充滿的都是期望我學成歸來的那一天;我下定決心,學成後我一定回國。
多年後,我終於有能力為國貢獻。一看報章,說我父母是寄居者。有幸首相提倡“一個馬來西亞”,讓我們看到一線希望。國家如果以膚色選拔人才,那我們讀再多書也沒用,有多愛國也不會有發揮的機會。我們等的就是國家能平等對待各族的一天。

我以為我等到了。直到有人說,馬來人高於馬來西亞人。原來一切都只是4年一次的漂亮口號。在國外,我們是外來者,可是只要願意付出,別人一定會認同。看看自己國家,選人第一看種族,再來看政黨,接下來才是能力和學歷。在外國我是有可能被認同的外來者;在我出生的國家,我是永遠不被認同的寄居者。
外國月亮不是特別圓,而是我的國家看不到屬於我們的月亮。
我爸快70歲了。不知何時起,他不再要求我回國了。他畢生願望是看見兒女們可以在一個公平的環境底下大展所長。
國家獨立53年,他等了53年。他可能等不到了。

(星洲日報/溝通平台‧讀者:章哲彬‧2010.04.15)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外校視察第一次

今天終于結束了外校視察的第一次, 視察員是叶志成博士, 還有一次在下星期二, 第二次完后也就結束了我的教育專業文憑課程了, 二年就這樣過去了, 想當年還在苦苦等待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今天視察的班級是S1ACF, 還算順利, 也許習慣了上回的四次視察, 所以不會覺得緊張, 可惜的是叶老師事后并沒有針對我的教學給予指正或說明, 只是問几几句話而已。
第8節本來心情不錯的, 但到了S1E班又生氣了, 還是老樣子, 尤其那三位同學的態度還是死性不改, 今天又有7位同學沒有交作業, 少部份交上來都是抄來的, 希望他們以后不會后悔今天的所作所為, 我該說的已說清楚了, 今天罵明天忘, 能不理會他們多好, 但我又做不到, 所以才天天生氣, 再這樣下去學不好, 不能怪別人了, 要怪也怪他們自己吧!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勿忽略成績欠佳學生

每年大馬教育文憑成績放榜之后,報章從北馬地方版到南馬地方版及全國版,都圖文并茂的報道成績優越的學生及學校,那種喜悅、興奮的表情,看在成績中等或考不好的學生及他們家長眼里,肯定有說不出的苦澀及羨慕。
當記者走訪這些學校時,成績優秀的學生就成為被拍照和訪問的對象,師長也忙著與這些學生寒暄及分享他們的喜悅,有的還因為少拿了一個A而難過流淚。

相反的,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匆匆拿了成績就急速的離開了,和友人一起來的只好無奈的被冷落站在一旁等候。

接著各報章也陸續的刊登了不少有關升學資訊,以及申請獎貸學金的辦法。部分家境好的學生不等成績出來早已經出國或在本地學院唸大學基礎課程了,而申請不到理想科系或獎學金的優秀生,只要見報或找相關人物,几乎都會得到協助。大家似乎都忘了還有一群成績不理想的年輕人是徘徊在邊緣,對自己前途舉棋不定,還有那些想升學但家境負擔不起的貧困少年。

成績出爐后,肯定有人開心有人難過,考獲成績優秀的學生被表揚是理所當然,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必需為自己平時的不努力負責。可是這群在考場上的“常敗軍”,在他們求學的過程中是否有被他們的父母關心過,被他們的師長扶持過或被社會接受過。

經驗告訴我們,這類學生往往是深藏不露,敢于向惡劣環境挑戰的一群,因此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的是師長們更多的關懷及輔導。別忘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目前我們所認識到的許多名人及成功人士,都是在逆境中走過來。

希望老師和家長們,當你們的孩子沒有考獲你們心目中想要的成績時,請給予他們一雙鼓勵之手及一顆關愛的心。

雖然在他們求學生涯中沒有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但不等于他們往后的路沒有陽光,最重要的是能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開創他們的潛能。

同學們也不要忘了要經常把師長們的教訓放在心里。

(20100416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意外

今天很意外收到星洲日報主筆室的陳慧嬌小姐的電郵, 說因為有位讀者陳女士非常欣賞我寫的文章,並留下連絡電話,希望我能和她取得聯繫。
因為寫訊息很慢, 剛好學生周子安來辦公室找我, 于是叫他幫我打訊息給陳女士, 并留了email 給她。
不久她打電話給我, 因為她深愛華校, 但因親身看到及聽到許多在校園內很不合理的人和事, 但因大家都以保護華校為名, 很多不合理的事都往地毯下掃, 只要有人挺身而出, 必定是個犧牲者, 因此無人敢說, 久而久之讓某些人為所欲為, 目前她有兩名孩子在獨中求學, 因此更有感而發。
她要和我聯絡是想鼓勵我多寫一點這類的文章, 因為很多人只會選擇寫好的, 而敢把不好的一面寫出來的人不多。
其實陳女士是第三個直接給我鼓勵的讀者, 好几年前有一位家長也親自上辦公室跟說要多寫這類的文章, 去年也有一位家長要我多寫給學生忠告的一些文章。
這就是一種成就感, 也是讓我寫下去的動力。
好話人人愛聽, 多說好話, 但不失真言, 否則就是虛言。
今天看經濟版看到一篇企業家蔡萬才的名言:
"我喜歡腳踏實地、表里如一的人。
花言巧語、拍馬屁, 車還沒到就要幫我開門的人,
我不用這種人。"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真的有這類的人, 教育界也不例外。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成就感

2010S1ACM 四月份的壁報內容之一

“成就感”是一个人取得成绩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的感觉。
因为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所以每个人对成绩的认同标准就会不同,与之相伴而生的成就感也就各不相同了。
比如,从事同样工作、各方面待遇都基本相同的两个人,就有可能一个有成就感,而另一个却不以为然。
同样,两个成就完全不同的人也可能因为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而造成有成就的人丝毫感觉不到成就感,而没什么成就的倒满有成就感。

2010S1ACM

今天班會時間, 班長說要拍組別照, 因為做壁報要用到, 于是自己也拿了相机跟他們拍了一些
4月份為了配合家長到校領成績每組各別做的小壁報

今年高一數學還是堅持用ppt上,省時方便
今年采用的新版眼保健操, 很多同學還是為了應付而做

第一組同學
(后左: 馮俊杰,陳偉翔,吳家勇,王國宏
前左: 余甄佩,陳月雯,洪瑋欣,伍慧婷)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能力及興趣很重要

每年新學年開學,都會有不少畢業的同學回校找老師詢問有關升學事項。但當問他們打算到那兒升學及打算唸什么科系, 大多數同學都還沒有明確的目標。

有的是經濟問題,有的是成績不理想,想要唸的科系不能達標。有的考到很好的成績,但為了迎合父母要求及面子問題打算唸人人都認為有前途的醫學及法律。

有的學生對科系沒有概念,但經過一次升學展,被某單位的招生人員說服,也沒有詳細了解該學院的背景及該科系是否是自己想要唸的就馬上報讀。

當同學因為經濟問題又不想留在本地升學, 我都會鼓勵他們到台灣或中國去, 因為這兩個國家設有不少獎學金等著獨中生申請。有同學擔心到台灣或中國留學回來馬來西亞后沒出路, 因為文憑不受承認,英語也講不好。其實路是人走出來的, 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及興趣, 不要為了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或出路, 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科系, 到頭來一場空。

為人父母者也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及興趣, 不要以為孩子成績好就非得要唸醫科或法律或高薪的科系不可,如果孩子興趣偏向文商科,就應該讓他走自己認為該走的路。

不過,現在的孩子很多時候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常常都是跟著朋友或風向走,反而師長的意見聽不下,也很少主動去了解有關升學的一些資訊。

在此提醒同學們一定要先了解自己要做什么? 願意做什么樣的工作? 要唸的科系是自己興趣及能力範圍能做到的嗎? 如果在未畢業之前就能為自己定下目標,那么升學的地點及語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2010.04.08刊登于星洲日報溝通平台)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灌輸下一代環保意識

4年前,從我家到上班地點某段路的分界堤里,一整排高大棕櫚樹一夜之間不見了。每天早上經過時,小兒子總是生氣地說市政府沒有環保意識,好好的樹把它砍完,破壞環境,老大卻罵政府浪費老白姓的錢,溝渠垃圾那么多不去處理,反而把樹砍了加劇溫室效應。
沒多久,那段路種上了另一種植物,這種植物我叫不出名字來,但樣子又矮又難看,真想不通為什么好好的樹要換成現在看起來不美又不實用的植物,我們這些老白姓真的不會欣賞。

不久前,我居住的花園區附近,在一片空曠的草場上,一夜之間打起地基來,原來是要建菜市場。可是工程完成后,啟用不到半年,因設計不符合商家及顧客的要求,下場冷冷清清,沒有生意。因此空置了半年,最后卻淪落為“娛樂場所”及小販中心。不但不能惠及居民,反而影響居民的作息,也為家長及居民帶來另一種擔憂及不安。

其實,這種種現象經常在我們周圍發生,在教育界也如此: 校舍建好了因學生不足被荒廢, 電腦室建好了因設計不符合教學用途而空置,老師用校方提供的優惠買了電腦,沒有好好使用在教學上,豪華廁所完成后,天花板漏水,馬桶阻塞,地面積水。這些都是先前沒有好好規劃,更沒有考慮到它的實用效果所遭成的人為浪費。

在道德水準日漸低落的社會中,要教育人民要保護環境是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如果學校能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把德育滲透在孩子的學習中,仍可達到相當的成就,一旦全體上下有了正確的認知,保護我們的地球就能成功一半。

要人民有環保意識不是公開舉辦種樹儀式就有成效,更不是到處分發環保袋就能達成目標,我們應該以實際的行動讓孩子們了解如何保護地球,不要讓它生病。因此,必須教導他們減少使用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減少使用塑料用品; 做好垃圾資源回收分類,將廢塑膠容器回收利用或交給回收商回收; 不要露天燃燒垃圾、廢五金、廢電纜、廢傢俱等。并讓孩子認識燃燒塑料物時會釋放出戴奧辛,這種氣體有“世紀之毒”之稱,主要是因為它是世界各國一致公認強烈的致癌物質,容易導致孕婦流產或產下畸型兒,而且會損害肝臟與免疫系統。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既是環境破壞的製造者,也是環境破壞的受害者,更可能是環境破壞的抵制者和改變者。

4月22日就是世界地球日,我們要如何告訴孩子們地球只有一個,就如親生母親一樣,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2010-04-07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2010年4月6日星期二

道理

孩子:

我們經常都在說道理,也經常在聽道理。道理簡單如:守時是美德,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吃虧即是收獲,利人即利己,害人甚於害己,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乃成功之母,種因得因種果得果,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諸如此類等等。堂而皇之可以說出一籮筐。
仿佛,我們皆是有識之士。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可曾時時為道理而警戒自己如何處事呢?或許,我們皆自認是凡人而非聖人,於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錯?”一直根深蒂固烙印在腦海中,借此原諒甚至放縱了自己的過失。頓然,我們從“有識”之中看不到自己的“無理”。是非黑白對錯,一念間被我們蒙蔽和混淆,顛倒了。
我們都瞭解人心叵測這句活;於是我們一味測量別人的心而忘了評估自己的心。所以一種自我強烈的意識,常讓我們在有意無意間感覺自己才是最好,最優秀的。
事實呢?我們忘了要從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的一面,要不斷自我提昇;而不是在依然故我中執迷不悟。我們為了自尊而蒙蔽了良知。
須知道理,是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學習如何領悟,然後身體力行實踐的。我們似乎懂得很多,唯做得太少。所以我唯有常常如此這般叮囑自己:道理道理,知“道”而不“理”,等於“無理”。
我們不要做“無知”的人。

星洲日報/副刊‧ 作者:林雪樂‧ 2010.03.09

分發考卷

期末考結束, 今天開始上課了, 有人拿到考卷很高興, 有人很生氣, 有人很難過。
其實在考之前同學們都大概知道自己的成績如何, 就是沒想辦法及付諸行動讓自己考得更理想, 總是在考后才來后悔或埋怨別人。
當成績考得很差時, 理由是考題很難, 老師教不好, 時間不夠用等, 總是沒有一個理由是自己錯的。
如果學生都養成自學、自律的好習慣, 那么受益的肯定是學生自己。
今天放學時,去年教過的學生說他們班的數學零巴仙及格, 聽了心里很難過,是學生問題?還是老師問題?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ISO真的那么神嗎?

星期四(1/4)學生放假一天在家備考, 可是老師可不輕鬆, 因為要回到學校進行ISO審查。
公開審了訓導處, 教務處及校長室里頭的其中一項流程, 可惜, 有關教職員工服務規章只是略過沒有公開審, 里頭有一些個人(也有不少人)覺得不合理的, 有些是合理但目前有極少數員工自己是違規的, 而對一直以來遵守規章的同事有點不公。
如: 不合理; 辦公室內除學校所提供器材外, 不得自己增添其他器具.(那么以后我們的參考書及作業要放在哪?)
合理的; 1. 辦公時間請勿携帶兒女在辦公室內跑動或自修. (可是有人卻讓自己的兒女坐在他的辦公桌使用他的電腦, 有的還把非兒女留在行政辦公室, 那又如何解讀?)
2. 除非事先獲得校方之書面准許, 教師不得直接或間接地受其他機構雇用, 涉及兼任任何形式之其它業務, 包括在外開補習班. (這種情況存在已久, 有極少數的老師還因此影響正課的事務沒有做好, 但我們又是否有權力知道他是否得到校方的書面准許呢?)
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做到ISO里的每項條文, 相信本校一定是間很了不起及有紀律的學校。
以身作則很重要, 但只是限于普通老師嗎?
白紙黑字寫上去如果做不到就是 "形式"。
知道了而因為是某些特殊因素而硬抝就是驗證了 "權力大聲音就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