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教育改革要務實

有一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天,一群動物聚集在一起開會,討論學校的課程。免子說賽跑重要,鳥兒說飛翔重要,老鼠說挖地洞重要,大家都堅持要列入課程。最后他們把各種技能都列入課程,強制孩子學習。結果鳥兒的飛翔本來應該考特優,后來為了學習用翅膀挖地洞,把羽毛弄壞了,他既沒學會挖地洞,連飛翔也考不及格。免子為了學飛翔,從樹上跌落而骨折,他不但飛不成,連他專長的賽跑也出了問題。最后教育改革的結果,沒有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潛能發展成才,反而都受到創傷而垂頭喪氣。
今天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都把學生放在同一個模子里,灌輸大人認為重要的同樣材料,沒有能耐啟發孩子的潛能,大家要看到的是即時的成績,學校重視的是升學,學生所關心的是考試和未來出路。人們往往喜歡以國外教育模式來比較,但只選擇符合自己理念的方案,也有人宣稱他們采用的才是最有效的模式與方案。

在我國教育課題上,每隔一個時段,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忙著應付教育部宣佈的新教育政策,部長可能會宣佈增加某些必修科,或規定必須選考某科目,課程種類及考試科目有增無減。因此,學生沒有机會培養自己的興趣,教師也來不及發掘學生的潛能。

有人認為要學好某種語文,應該改變非語文科的教學媒介, 那么就能掌握好那種語言,可是環顧我們周圍不少從國中畢業的華裔生,講不好國文、看不懂官方文件及書寫不出一封國文函件。再看歷屆獨中統考的華文及格率,獨中課程所採用的媒介語几乎是華文,可是還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考不好華文。

教育改革應該是要采取穩健和務時的態度,不是看到問題出現了才要檢討或改革,教育問題沒有捷徑可走,也不可能追求速成的效果。一些學校有較好的制度也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經過漫長而不懈的努力才逐步建立起來的。

(以上為原文)
(2011.01.06 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