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讓學習變得愉快

教育部長慕尤丁提出減少校內考試次數,作為解決教師工作繁重方案之一。問題是減少了考試次數,真的有助于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嗎? 只能說減輕了師生們的心里壓力,但教師必須承擔減少了校內考試后所要面對的可能變化,比如學生在公共考試中的成績表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家長給孩子在校外補習日增等現象。


考試的目的其實是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師生來說屬於階段性的檢查,對家長來說可以瞭解孩子在學校中是否有學到東西。考試也是教學活動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對教學目標、起點行為及教學歷程均具有回饋的作用。但過于以考試為主的教育方針,當然會左右教室里的作風,老師會為了配合考試而教學,從而忽略學生真正學習、發揮想像、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日教育乃以總結性評量來評價一位學生的成敗,不少學校是以能力分班,很明顯的把學生區分成兩段,可能使成就高的學生愈往前進,低成就的學生愈學無趣而自我放棄,因而使得一大半低成就的學生的潛能無從發揮。填鴨式的考試制度也剝奪了孩子發展情緒智商的空間及磨掉孩子的學習樂趣。

考試雖然能夠激勵好學向上之心,可是如果次數頻密,學生心里壓力就大,即會帶來反效果,如作弊行為在學校里會日趨嚴重,世界各地的學生作弊行為,從爸媽幫忙寫作業,同學之間互傳紙條或短訊到網上抄襲,五花八門什么樣都有。這些以不誠實手段得來的成績,肯定不是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把考試看得重于一切,反而降低了認知能力的刺激,學生只學到教材內容,卻不能運用思考,而新經濟需要的人才是能得心應手,不是將規定背熟專門提供標準答案的人。無休止的壓力與考試也讓孩子不願冒險、怕出錯,只肯做學校及父母誇讚的事。

我們不能否定死背式的學習方法,因為它有一定的益處,如九九乘法表、語文的拼讀法,這些都是深入學習要先掌握的要點。

我們更不能完全抹殺考試的效能,但對成績不理想,在考場上屢敗屢戰的學生,師長們要讓孩子了解不是他們能力不足而是努力不夠,強調求學是充實自己,使自己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為了取悅師長或考上理想大學。在求學期間,學生如果能善用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探討他們有興趣而且能激發他們學習的項目,學習就會變得很愉快了。

(20100622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