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同樣是教育,但費用可不一

有人說投資教育是不會吃虧的, 想想真的嗎?
比如說唸醫科, 在台灣不到十萬可以完成一個學位, 同樣是醫生, 可是在國內的私立大學卻要6倍以上的學費, 到西方國家更不必說了。
又如在澳洲唸工程系, 一年的學雜費及生活費等于在台灣唸完整個學位課程, 只是不同的是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而已。可是, 對家境不富有的可就要全部身價賠上了, 兩老的生活費重新再來存過。
如果遇到人才外流不回國的, 可就要自己養老了。
人一定要受教育, 尤其有机會接受高等教育一定要把握, 但唸完后的遭遇可要靠自己了, 名牌不一定就灵, 語言要靠自己, 重要是會做事, 品德好, 能吃苦及上進。

9 条评论:

匿名 说...

老师,东西方教育的差别不只是语言而已,应该考虑更多因素再下定论。。。

DIDI 说...

的確, 這是老師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吧! 哈哈!
但也不能完成說西方國家的教育就是好的, 看事情要看全面, 有些東西是拉長補短的, 要不然也不需要交流了。
我們有我們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 但往往人的心態都以為學別人是最好的, 反而最后四不像, 毕竟成長背景及文化有差, 保守也不是不好的東西, 開方也不見得就是先進。只要人才不要自我放逐就好了。
有錢故肯定好, 沒錢也一樣能過活,台灣作家洪兰說:"有錢不用是遺產, 有錢有用是財錢。"很有意思的一句話, 錢再多也是帶不走。

DIDI 说...

也許老師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哈哈!
教育理論天下一大抄, 只是有沒有去實踐而已。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們常以為外國的月亮較圓, 尤其西方國家, 只要看到外國人都有點敬意, 我們自己的傳統美德常被自己人看不起,以為西方國家才是優秀的, 很多時候必須拉長補短, 否則國際之間也不需要交流了。
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別人好的沒學上,倒把自己的缺點暴露無遺,每天只想把自己改造成別人,沒有自己的風格。
有時想想沒錢還不是一樣能活,只是沒大房大車而已。台灣教授及作家洪兰曾說過: "有錢肯花是財產,有錢不用是遺產。" 蠻有意思的一句話。

匿名 说...

我个人的看法是,感受不同的教育,然后取优祛劣,把好的部分都合起来去掉不好的部分,自然就是一套理想的教育了。大学教育也是一个很竞争的市场,如果一间大学教会你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教会了你如何自己去吸收知识,资讯和自我提升,那就是一间成功地大学对吧:)

DIDI 说...

中學教育也一樣,除了知識,技能教育不能缺。
在中學教室: 學生上課不認真聽, 不懂不癹問, 作業不自己做。 放學后情願到外補習給別人賺不該花的錢, 有的還是一樣考不及格, 他說老師上課聽不明白, 所以才要補, 可是老師教他方法時,他不願跟。
在大學校園: 早上都是大學生睡眠時光(尤其冬天),他們可以長期不上早上課,以為靠自己就行了,而且有時是跟風,只求不被當,沒有做學問的心態。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的寫照,你又能怎樣,反正我能畢業。

Kyoizin 说...

教育本来就应该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熏陶,可是现在的教育都是我教你听,我的答案就是对的,你不用问那么多,造成学生也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只知道“标准答案”的“贝多芬”,有些老师的确很怕学生问东问西,像我小学时就很喜欢问东西好奇心很重,还记得因为一直抱着好奇心的问话而被老师训了一顿,还说我问什么那么多问题。我觉得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病态,因为有些老师真的会觉得学生很多问题很烦,而无意间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不过当然老师对学生的比例太高也是造成老师无法因材施教的原因。只有一方开始踏出改变的第一步,教育才有希望,不然几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

Kyoizin 说...

其实我觉得这是整个教育制度的病态。就拿我自己为例,我一直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而凡事都抱着怀疑的心态不亲自证实我不会相信,就因为这样我小学的时候时常问老师一些老师也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而被老师训过不少次,老师都说为什么这个人那么多问题,难道我教你的东西还会错吗??还怀疑我的答案??可能老师也是同一种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吧,所以当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好的老师,只是因为师生比例太高而无法因材施教,当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考方式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除非其中一方先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否则几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

匿名 说...

年青时研究学问是最佳时机,错过了也就没了,可是有多少年轻人会珍惜呢!

匿名 说...

學費考量的面向有很多.從國外學校評量項目中就可以窺探.況且還得衡量國民所得,國家補助,軟硬體設施...等等.

我看不出來老師這篇文章到底想表達學生應該選擇學費低的學校以降低家長負擔,還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