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希望你早日康復

還記得2007年的運動會嗎?
希望你平安回來.
(前排左 2 為沈財金同學)

今天真想發火

今天我真的忍無可忍想生氣了, 說話語氣總是如此, 天生的就不能改嗎? 多少年來同事都讓她、忍她, 真的自覺及自省能力差到極點。
我們要求學生對老師有礼, 說話不要大小聲, 那么自己對同事也要先有礼貌才對, 不能因為一句我的 style 就是這樣, 就要容忍妳。

學會微笑

從我的一篇旧文章摘錄下來的其中一段話:
因為今天很生氣有感而發, 差一點就要罵人了
 ...........
........同事之間有時在閒聊中也會談到某某同事不會笑,每天苦瓜臉,好像別人欠他几百萬似的,在走廊迎面而來也不會主動打個招呼或點個頭,常常令那些想要跟他微笑的同事感到尷尬。

試想想,這種類型的教師怎么會令學生喜歡,除了學生不喜歡接近他,同事看了也會對他敬而遠之,他又怎會教得愉快呢!

微笑是人類的通用語言,笑能化大事為小事,化敵為友,到處受歡迎,也只有人類才會笑,我們何時看過動物對著你笑。

" 微笑是對他人的友善,是對彼此的尊重,是對艱難的藐視,是對苦果的從容,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事業的信心,是對和平的渴望,是對前途的樂觀。微笑更能醫治百病,令人身心愉快,喜歡生活。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一直站在我們的面前,倒映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在忠實的鏡子面前,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最美的表情,就是在我們笑的時候出現的。

有人說: 你對著生活笑,生活也對著你笑得更燦爛; 你對著生活哭,生活會讓你哭得更難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事,只要我們還會微笑,我們就可以從容地過好每一天。"

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

應該教會孩子什么?


几年前,有一位移民到紐西蘭的舊同事回來馬來西亞渡假,為了讓她的孩子體會我國中學的上課情形與紐西蘭有何不同,于是安排她的孩子在我班旁聽兩個星期。
兩個星期結束后,我問這位小女生對獨中上課的情況及課程有什么看法,她覺得還是喜歡西方國家的教學方式及環境。她認為我國的教學比較傳統,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功課多、課堂上的氣氛沉悶,與老師互動的機會少。

這位舊同事說西方國家不強調課后的補習,作業少且較注重思考性及開方式的教學,上課時比較有彈性,學生對作業不會感到害怕及壓力,老師也常鼓勵學生多閱讀各類課外書,多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甚至把學生與家人出國旅遊及到國外短暫留學視為一門重要的學習。而且考試成績不以分數及名次計算,都以等級及評語展示。

反觀我國教育制度,每年都為了應不應該給學生布置太多的作業、買太多與考試有關或無關的參考書、增設補習班等違背教育原理的課題爭論不休。

有人還沾沾自喜地認為,因為華小及獨中課程及作業多,加上華小開的傳統補習班,所以成績才如此輝煌,在公共考試中考獲全A的學生才會一年比一年多。可是,這些人卻選擇性的看不到現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創造能力及做人處事應具有的道德標准。

學校教育到底是要教會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為先,還是交給他們一張標青的成績單?

作業及課程是一種死的知識,千遍一律的格式,學生只要抓住它的竅門,老師為他們抓准了題目,加上題海戰術及死記硬背,准能考好成績。

可是,問一問這批優秀生一年看了几本課外讀物,我國各個部門的部長的名字?為什么要維護母語教育?發生大地震的海地地理位置? 還有天天都在發生的國內外新聞等,相信沒有多少人能答得准。試問問所謂的教育家及關心孩子的家長們,這就是我們要的“人才”嗎?

無可否認,適量的作業及多元種類的課程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功能,對學習較慢的學生,課余補習對他們來說更是一種輔助工具。可是,目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各校為了為校爭光,把這些工具當成了武器,只要有人觸動它,就被認為是否定了華社一路走來的功勞及打擊了辦學者的士氣。

我們常常忘記了學習的真正主人是學生,“應式教育”與“啟發性教育”如果沒有同時并進,可以想像未來數十年,年輕人的禮儀廉恥及閱讀能力還剩餘多少,年輕一代對母語教育及華社課題的關心程度還存在嗎?

(2010.01.27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生命與面子


最近這兩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生陸續發生的自杀事件, 讓人看了心酸.
到底教育教會了我們孩子什么?
成績拿多少個A? 老師及家長都說:  要用功, 要努力讀書, 才有成就, 才能出人頭地, 不能丟家人及學校的臉, 進入名校, 前途就無量等.
一定要考到 學士→碩士→博士  , 不能不讀書, 尤其中學一定要唸完, 否則前途無亮.
這些都是自己當年無法實現而向下一代要求及不合情理的話.
人生短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需求及适應能力, 而且每個人所承受的压力不一樣, 真的有必要一定要小孩完成大人眼中的美好景色嗎?
大人要面對事實, 也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
否則一則則的悲劇會不斷重演.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新的一年依舊

今年的節數和往年一樣, 沒有改變.
同樣是三班高一數學, 可是人數比去年多了19人, 無形中改作業改得很累, 加上工科班學生的程度比較弱, 作業要常催, 几乎每天都處理抄作業的學生, 極少數同學上課時精神不集中, 因此影響上課進度.
除了數學, 還有三班化學, 還好不是四班數學, 否則更吃不消.
今年節數沒減少外, 還多了三節共同备課時間, 好聽是增長教學, 可是每星期如此, 作業可改不完(空節就是我們改作業時間), 該做的事沒時間完成. 因為排課限制很多, 所以正課加上备課時間, 那天一上就是6,7堂課, 長期下去, 老師興趣可沒了, 尤其教二種科目的老師.
如果是班導師, 還要推展學生的iportfolio,
想一想, 如果你每星期上課及共同备課共用去30節, 主科教三班或以上, 要改作業及測驗卷, 還要准备課件及考題, 不知道你能體會這種生活及心情嗎?
你能把教書育人的工作做好嗎?
你的健康及精神狀態會佳嗎?
最怕好的措施最后因為老師們應付不來而不了了之.
所以 "身歴其境", 比口頭上說同情的話來的實際.

2010年1月22日星期五

失败了要懂得站起来

今年我班有不少留级生, 都是我以前曾经教过的, 发现他们真的比以前用心了, 至少精神面貌比去年好, 不过校衣还是不习惯塞.
如果留级一年或更多年(今年有二位学生是2004年入学的)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那也是值的.
人生短暂, 真的要念完大学才算是完整的人生吗?
如果高中念不完出去社会, 等到他们想通了再回到校园生活, 也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 只怕他混混沌沌, 不知道路如何再走下去, 那才令人難過及可悲呢!

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正面看待早戀的學生?

我們經常在報章上看到中小學生為情而離家出走,父母親總是無奈的要求孩子回來,以往的一切都不再追究。
早戀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小學生帶來學業上的影響,無形中也造成性行為低齡化等不良后果。因此,中小學生談戀愛一直是人們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這是教師及家長都不贊成的行為之一。

中小學生談變愛的動機都很單純,只覺得和對方在一起愉快,對方有吸引力,缺乏成年人談戀愛時對對方家庭、經濟等多方面的理智考慮。

當他們開始談戀愛時,你問他對方好在哪里,他們能告訴你對方很多優點,雖然他們也知道對方的缺點更多,但他們選擇性的接納,并很有把握地說他能改變對方壞習慣。家長和教師心目中的好女孩,她們心儀的對象往往是調皮搗蛋的男孩;而不愛學習的男生,他們的對象卻是個成績不錯、樣貌可愛的小女生。可見學生擇偶的標準是成年人無法理解的,因此,常造成兩代之間衝突的因素之一。

學習成績優秀的活躍學生一般上會成為早戀的一份子,因為活動需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異性,人緣佳、有威信、有號召力,容易引起異性的注意和追求;還有另一部分是學習成績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學生,因為學習不好心理壓力大,容易移情於兩性交往,家庭不健全的同學缺乏父母親的愛,感情饑渴,期待來自同齡人的關懷。

另一方面,對異性開始心動的內向學生,因師長及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得膽小的孩子卻步,把對異性的傾慕壓抑於心底,等待機會成熟後就爆發開來。性格比較倔強的孩子則轉入“地下”,由于“地下活動”帶有更多的神秘感和刺激感,以致於日后使他們陷入更深的感情旋渦,讓事件复雜化及更難以處理。

而一些平時經常受師長訓斥的孩子,內心與師長十分對立,壓力一大,于是在叛逆心理的支配下就走極端,離家出走或自殘就成了他們的其中一個選項。

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於中小學生早戀的現象,應及時發現,及時採取措施給予正面的教導。不要輕易地把早戀與道德敗壞劃成等號,也不適合采取壓制打擊的手段,要尊重青少年的感情,耐心輔導,平時父母就要善于和子女溝通,不要等到事情嚴重了才采取行動。

在春情萌動期的孩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這種情緒,對於師長的教育,他們總可以找出很多堂皇的理由為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進行申辯,因此,師長們更應該以正面的角度與他們溝通,不必急于強硬的把小情侶拆散,因為得到他們的信任后,才有机會達到教育的效果。

(2009.01.19 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開學二周了

二周結束了, 開始有老師反映同學們上課有點不專心.
今天輔導課, 還未到達班上就聽到他們吵雜的聲音, 壓住怒火, 用了數分鐘提醒他們, 也提醒班長及風紀, 否則再下去就更難控制.
發現這班的程度不是很好, 也許進入二周了, 很多科目上后覺得有點困難, 又不敢發問, 所以才浮動, 希望這次訓話后, 下周會有所改善.


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能堅持不易


當政府發布對華教不利的課題時,在華社群眾敏感的神精馬上會被觸動起來,接著就有許多正義之聲此起彼落。從宏願學校、數理英語化政策、華小使用國小國文課本到華小增加國文節數等課題,几乎在每一場華團集會的場合都被動議給予反對。
其實,我們也了解到這些課題不是全部對華裔子弟一點好處都沒有,但往往我們第一個動作就是設立一道門,先把它擋住,跟著提出很多假設性及具體性的理由,有時甚至過于維護母語教育而把焦點給模糊了。的確,那些不利華教的政策如果處理不當,它最終會導致華小作為維護母語教育的功能衰退,間接的獨中就會消失,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

可是在另一個角落,少數提出反對聲音的華教人士,心里卻是擔憂著自己孩子的前途,他們憂心孩子在過于單一種族的校園下生活,而無法把英語及國語學好,往后更無法在這多元的國土上生存。于是,少數這類 “華教人士” 靜悄悄地把自己的子女送進英文源流的國際學校、國小、國中或英語源流的國家受教育。當你用疑惑的眼神看他們時,他們會很理直氣壯的說因為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他們不愛華校,而是要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中成長。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這肯定是合符教育原理的理由,所以誰都不忍心指責他們,你只能心知肚明地苦笑。

高中獨中統考渡過了35個年頭,更培育了無數“人才”,在這千千萬萬的獨中生當中,精通一種語文的肯定占了大多數,當我們強調獨中三語并重時,在獨中辦學的過程中,我們真正落實了多少? 其實,在少數獨中生的心底埋藏了一顆“自卑”的心,尤其是留學台灣及中國的獨中生,他們唸完了學位后不回國,真的是因為文憑不被政府承認那么單純嗎?

這几年獨中人數不斷增加,那些把孩子送進獨中的家長都認同,獨中的辦學方針較嚴謹,獨中老師的付出是大家有目共睹。而且孩子除了讀書,活動空間也比較大,也相信獨中生的三語掌握能力會比國中生占優勢,這是家長和師生的期待,獨中辦學者也很努力地往這方面加強。

不同的學習個體及家庭背景的學生所得到的回饋不一樣,因此那些對華文教育認同度搖擺不定的少數華教領導人及獨中教師,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獨中不是他們為孩子首選的學校,所以才會找了不少借口把孩子送去他們認為更有保障的學校就讀。

華教在馬來西亞經歷過風風雨雨都沒有倒下,因為很多人的堅持才有今天較樂觀的成果,我們沒有理由責怪那些講一套做一套的少數人士,畢竟孩子的前途不能典當,也許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有所感受。

相反的,那些堅持著自己一貫信念維護母語教育的人士,肯定是值得我們學習及敬佩的一群人物。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為興趣而唸

開學一星期了, 有几位去年畢業的同學回校, 問起他們要到那兒求學, 大多數都還沒有目標, 有的是經濟問題.
如果是經濟問題, 我都鼓勵他們到台灣或中國去, 可惜有的不知道申請台灣日期過了, 有的担心台灣或中國回來沒出路, 英文講不好.
其實路是人走出來的, 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及興趣, 不要為了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或出路, 而選自己不喜歡的科系, 到頭來一場空.
當父母的也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及興趣, 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只能作為他們的參考, 不要因為自己當年失去的或得不到的, 把它寄託在孩子的身上.

國雄走了

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眉頭一直在跳, 突然担心著有什么事情發生.
上完第4堂課回到辦公室, 就聽到謝金聰老師說國雄走了.
開學前聽說他再度中風, 今天早上聽說昏迷中, 不到2小時就走了, 而且那么年輕, 四十歲不到, 又沒有經濟的負擔, 說走就走了.
問如蓮晚上要不要去看他, 后來看到他的照片, 心里覺得不是很舒服, 還是不要去了, 在此祝他走好.
人不過如此, 不因為你年輕, 所以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

可以不要一直講嗎?

"不要开口闭口都是环保,会惹人厌,这是我的经验。"
這是好心人在我文章中留的言.
其實不管講什么話, 講多了總有人不高興, 但是不是表示就不要再講呢?
比如學生常犯同樣的錯, 身為老師的就不要再提醒他嗎?
如果如此, 那么學生不交功課, 老師為什么還一直要催收呢? 明明是假期作業, 可是因為很多學生或少部分學生沒有交上來, 所以老師就要求展延繳交時間, 所以為什么學生總不能養成自己擔當后果, 因為學校是講仁愛的地方.
以長遠思考, 其實我們害了無數學生, 且剥夺了他們學習負責任的机会.
雖然不少老師每年表達了節數要減少的意見, 但今年的節數還是沒有減少, 是不是說老師們從此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世上真有做不到的事嗎?
有人生氣說, 如果覺得節數多是問題, 那么就離開教育界吧!
反過來, 我能說如果覺得老師節數沒辦法或理由減少, 那你就放手讓位嗎?
很多事不是由你來決定可講或不可講的, 如果不講, 那么人嘴巴的功能只剩下吃的功能了.
很多事重复再重复, 沒有改善, 因為沒有真正去實踐, 如果不是有這些一直講不停的人, 我們所處的環境會更糟.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地球暖化

為什么環保工作不易做?
因為要大家認同不易.
如: 課室的冷氣要不要開?  為什么叫學生省電, 而自己卻大量用電?
地球是你和我的, 熱一下又如何? 別說因為很悶熱, 心靜自然涼, 冷氣吹多了老來病痛多, 時間到了你就知道了.


為了你的下一代, 別讓地球發火了!

“吵、變、死”


回顧2009年的報章新聞, 給我的印象是 “吵、變、死” 這三個字來形容。
“吵”, 報章對馬華各派系的鬥爭事件, 幾乎沒有停止過報導, 有如看連載小說, 雖然不怎樣好看, 但至少在政治新聞上是一個點綴。

“變”, 教育上的課題變化多端, SPM採用新的評分分級制, 限制考生報考科目, 華小采用國小國文科, 教育部不再負擔華小的電費, 臨教在面試過程中被官員要求跳舞或唱歌等課題, 教育可以如此多變, 也難怪我們現在的學生問題也千變萬化。

“死”, 死亡事件每天都有, 尤其意外死亡事件特別多, 而且是從死者死亡那天就開始報導, 到死亡家屬為死者辦理喪后事的過程, 最后到出殯, 甚至追蹤到頭七那天。內容詳細, 看了令人感到心酸及不安。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走精英路線誰的錯?


開學前夕,各報章的頭版都放了一個斗大的標題,獨中人數創新高,因為硬體設備的不足,使得不少學生被割愛,尤其是入學考試時成績不理想的小六生,因此有人擔心獨中會走精英路線,更有不少進不了獨中的家長埋怨獨中領導層現實,平時只會向華社要錢, 但孩子要報讀卻進不去,并指責創辦獨中的精神去了那兒?
以目前,獨中面對國家不公平對待的政策下,如果有的選擇,拒收成績不理想的,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也許問題出在,只憑一次的智力測驗而選擇 “人才” ,這種尺度標準嗎?
因為 “人才” 不是完全由智力因素來決定, 很多時候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看看我們過去的許多科學家,如達爾文, 愛因斯坦, 牛頓等,在學校的成績表現都不是很特出,因為靠非智力因素,所以才會成才,但很多人是不相信這一套, 包括教育理論派。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開學進入第二天


今天是始業式, 礼堂學生坐的滿滿, 不知道明年還裝得下那么多人嗎? 一個小時不到的儀式就結束了, 學生的秩序不錯, 也許是第二天, 而且很多班級的人被打散, 所以話不多。
昨天班導師回班一整天, 該交待的都說了, 今天又來一節班會, 于是給他們各組自行討論, 如班規、目標、壁報等事項。
有人認真, 有人聊天, 不過還好, 至少是第一次, 而且時間不足, 希望明天交上來的報告是有內容的。
昨天交待他們回家寫一篇 "假如我是班導師", 結果今天還有7個人沒交上來, 不知道這些同學是不是習慣性不交作業。
(班上總人數為49人, 其中11人為留級生)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生命教育

班導師會議那天, 學校發了一份講義, "推展生命教育, 回歸教育本質".
看后, 讓我想起一年前在報章寫過的一篇文章, 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自杀率不断攀升的年代,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位置重要吗? 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课题。可惜在升学意识主导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要开展这门学科不易。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能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及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以便自己能够确定在人生的旅途中具有丰富多釆的人生,也使得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做他们认为有意义事情。

可是长久以来,我们所重视的功利主义教育,使生命的意义失落,人成了科技社会的工具,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质,使得人对自己生命的价值逐渐模糊和脆弱。因此,许多年轻人喜欢飚车、吸食毒品、终日沉迷在电玩等消耗生命的活动中无法自拔。

另一方面,每当各项统一考试成绩出炉后,总有人不满意自己的成绩而结束了宝贵的生命; 因经济或情感问题而发生家庭悲剧的事件层出不穷。

教育的宗旨不仅要使人成材,更要成“人”,可是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学前教育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我们的小孩从小就要应付各种不同的考试,学校只培养了一批解题高手,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教课书以外的读物,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更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何在,他们只是一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群“精英”。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身心自然运动的过程,必须适合儿童好动的天性,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尤其是教导生命自然科学,让他们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每一个生命体存在的价值,并从关怀周围的小动物开始。

青少年的危机往往自我认同与角色方面混乱,无法在情意与理性教育和谐共存,常常产生矛盾而无法开解,而这些困扰往往和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

古希腊智者创始人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也曾经说过“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协助学生心灵走向光明,使得他们对生命有所领悟。

因此情意教育与理性教育要并存,在重视教授课文知识的同时也需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生命思想,强调身心和谐发展,不断追求体格健壮及思想敏捷。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并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

(2008.07.08刊登于南洋商報言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