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發布對華教不利的課題時,在華社群眾敏感的神精馬上會被觸動起來,接著就有許多正義之聲此起彼落。從宏願學校、數理英語化政策、華小使用國小國文課本到華小增加國文節數等課題,几乎在每一場華團集會的場合都被動議給予反對。
其實,我們也了解到這些課題不是全部對華裔子弟一點好處都沒有,但往往我們第一個動作就是設立一道門,先把它擋住,跟著提出很多假設性及具體性的理由,有時甚至過于維護母語教育而把焦點給模糊了。的確,那些不利華教的政策如果處理不當,它最終會導致華小作為維護母語教育的功能衰退,間接的獨中就會消失,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景。
可是在另一個角落,少數提出反對聲音的華教人士,心里卻是擔憂著自己孩子的前途,他們憂心孩子在過于單一種族的校園下生活,而無法把英語及國語學好,往后更無法在這多元的國土上生存。于是,少數這類 “華教人士” 靜悄悄地把自己的子女送進英文源流的國際學校、國小、國中或英語源流的國家受教育。當你用疑惑的眼神看他們時,他們會很理直氣壯的說因為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是他們不愛華校,而是要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中成長。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這肯定是合符教育原理的理由,所以誰都不忍心指責他們,你只能心知肚明地苦笑。
高中獨中統考渡過了35個年頭,更培育了無數“人才”,在這千千萬萬的獨中生當中,精通一種語文的肯定占了大多數,當我們強調獨中三語并重時,在獨中辦學的過程中,我們真正落實了多少? 其實,在少數獨中生的心底埋藏了一顆“自卑”的心,尤其是留學台灣及中國的獨中生,他們唸完了學位后不回國,真的是因為文憑不被政府承認那么單純嗎?
這几年獨中人數不斷增加,那些把孩子送進獨中的家長都認同,獨中的辦學方針較嚴謹,獨中老師的付出是大家有目共睹。而且孩子除了讀書,活動空間也比較大,也相信獨中生的三語掌握能力會比國中生占優勢,這是家長和師生的期待,獨中辦學者也很努力地往這方面加強。
不同的學習個體及家庭背景的學生所得到的回饋不一樣,因此那些對華文教育認同度搖擺不定的少數華教領導人及獨中教師,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獨中不是他們為孩子首選的學校,所以才會找了不少借口把孩子送去他們認為更有保障的學校就讀。
華教在馬來西亞經歷過風風雨雨都沒有倒下,因為很多人的堅持才有今天較樂觀的成果,我們沒有理由責怪那些講一套做一套的少數人士,畢竟孩子的前途不能典當,也許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有所感受。
相反的,那些堅持著自己一貫信念維護母語教育的人士,肯定是值得我們學習及敬佩的一群人物。
4 条评论:
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就读是家长的特权。今天把孩子送进独中的家长不纯然是维护华文教育,爱我中华文化,尤其当中有许多受马来文教育长大的华人家长。出路广,纪律严等因素是独中办学的买点,尤其是后者,更是出众。
您说的“少數獨中生的心底埋藏了一顆“自卑”的心,尤其是留學台灣及中國的獨中生,他們唸完了學位后不回國,真的是因為文憑不被政府承認那么單純嗎?”我很不理解,希望您能进一步阐明。
因為回來英語及國語講不好,很難做大事吧!
有一回我校某位女老師和畢業多年的學生在家聚會, 到來的有美國、澳洲、新加坡、中國及台灣留學回來的學生, 大家在交流中發現一種現象, 英文源流國家回來的說話很有信心,間中參雜英文, 且不斷的分享他們如何和外國人相處及與教授沟通的經驗, 而中國及台灣回來的大多數只附和著笑,或許謙虛吧!
在職場上,如果他有西方國家及中國或台灣的各一張文憑(專科或碩士或博士生),通常他們都不會說畢業于中國或台灣,做生意也很少把台灣文憑掛出來.
如果留在台灣久了都很怕回國, 因為國語和英語都不行了,更怕找不到工作,只能進入獨中教書.
老师的看法有点偏颇,说话有自信,間中參雜英文,很可能与个人的性格和所处环境有关。有人说,空的瓶子特别响,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提到很少把台湾文凭挂出来也算是没有自信的证明之一,可就更令人不解了,两者应该没有必然关系吧!
那些欧美和本地大学毕业者,进入独中当老师,也是因为国英文不好,找不到工作才进入独中教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