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位移民到紐西蘭的舊同事回來馬來西亞渡假,為了讓她的孩子體會我國中學的上課情形與紐西蘭有何不同,于是安排她的孩子在我班旁聽兩個星期。
兩個星期結束后,我問這位小女生對獨中上課的情況及課程有什么看法,她覺得還是喜歡西方國家的教學方式及環境。她認為我國的教學比較傳統,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功課多、課堂上的氣氛沉悶,與老師互動的機會少。
這位舊同事說西方國家不強調課后的補習,作業少且較注重思考性及開方式的教學,上課時比較有彈性,學生對作業不會感到害怕及壓力,老師也常鼓勵學生多閱讀各類課外書,多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甚至把學生與家人出國旅遊及到國外短暫留學視為一門重要的學習。而且考試成績不以分數及名次計算,都以等級及評語展示。
反觀我國教育制度,每年都為了應不應該給學生布置太多的作業、買太多與考試有關或無關的參考書、增設補習班等違背教育原理的課題爭論不休。
有人還沾沾自喜地認為,因為華小及獨中課程及作業多,加上華小開的傳統補習班,所以成績才如此輝煌,在公共考試中考獲全A的學生才會一年比一年多。可是,這些人卻選擇性的看不到現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創造能力及做人處事應具有的道德標准。
學校教育到底是要教會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為先,還是交給他們一張標青的成績單?
作業及課程是一種死的知識,千遍一律的格式,學生只要抓住它的竅門,老師為他們抓准了題目,加上題海戰術及死記硬背,准能考好成績。
可是,問一問這批優秀生一年看了几本課外讀物,我國各個部門的部長的名字?為什么要維護母語教育?發生大地震的海地地理位置? 還有天天都在發生的國內外新聞等,相信沒有多少人能答得准。試問問所謂的教育家及關心孩子的家長們,這就是我們要的“人才”嗎?
無可否認,適量的作業及多元種類的課程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功能,對學習較慢的學生,課余補習對他們來說更是一種輔助工具。可是,目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各校為了為校爭光,把這些工具當成了武器,只要有人觸動它,就被認為是否定了華社一路走來的功勞及打擊了辦學者的士氣。
我們常常忘記了學習的真正主人是學生,“應式教育”與“啟發性教育”如果沒有同時并進,可以想像未來數十年,年輕人的禮儀廉恥及閱讀能力還剩餘多少,年輕一代對母語教育及華社課題的關心程度還存在嗎?
(2010.01.27刊登于星洲日報言路版)
1 条评论:
谢谢你啊,我总认为,所有的经验,都是学习的经验。
东西方的教育观不同,很多时候是文化的影响。我这些年的终结是:东方人着重集体主义,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这也许是教改的阻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