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祯玉
编按:本文是华研配合其26周年庆典所制作的学术评论系列之三。
近两三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独中陆续在原有的组织行政结构中增设了教师培训部门,有的名为“教师进修处”,有的则是“教师进修与教育研究处”、“教职员培训处”、“教师专业发展处”等等;有的独中虽然没有正式成立部门,但指派特定的老师专门处理相关的工作。
专职部门的设置,一方面意味着各独中已逐渐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示独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正逐步朝向专业化。
教师培训业务被动转主动
学校设置教师进修或培训专职部门之后一个比较突出的工作项目是:校本培训或校本研修。过去,各独中对于教师培训业务的处理比较是属于被动式的:收到校外机构的培训活动课程、评估适合性、选派老师报名参加……。如今,除了选派老师到校外参加文教机构主办的课程之外,这些学校也采取了主动的姿态,根据校内老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规划本校的教师成长活动。
因此,近年来独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性,同时形式也变得多元,除了过去较常举办的讲座式课程之外,还包括主题性的小组研讨、经验或心得发表、工作坊、教学示范、电影观赏、读书会等等。有关活动的主讲人或主持人可以是国外讲师,也可以是自己校内的老师或友校的老师。有的学校甚至制定了定期的教师专业成长活动时间,进一步将校本培训工作系统化与制度化。
校本培训的两个积极意义
独中相继落实校本培训体现出一个积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认到学校必须为本身的在职教师的教育工作负起责任,而不是完全交由校外机构去负责。教师在职教育工作的责任回归,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校本身必须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对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对本校老师的专业水平有所认识和掌握,再据此去规划具有针对性与反映本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校本培训另一个对老师的积极意义是:学校不再只是一个教书和育人的职场,也是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更多請點 http://malaysiakini.com/columns/164817 )
文: DIDI
個人認為要在獨中實行校本培訓不是行不通, 而是該獨中的領導要重視及積極, 再來就是要讓所有教師都認同, 尤其是資深教師。一般上, 教師都"看不起"本地貨, 認為要出國或請的主講人是國外的才有料, 尤其如果分享的本地教師又不是本科系的, 更得不到他們的共鳴, 很多時候獨中教師都帶著一種被逼的心態, 有的還一面聽一面做自己的事, 這是很悲哀的, 不少教師也認為教育研討會是浪費时間的。
我們可從現場及分享完后的交流看得出, 教師都很少發問, 只希望快點結束, 快點回家。
可是, 如果有某項課程是在台灣, 新加坡或中國學習, 上課, 無課多少天, 他們都不認為浪費時間, 而且還"搶"得很難看。
這也是獨中本生沒有一個很好的"委派教師出國受訓機制", 有的學校派新老師, 結果不到1或2年, 那教師就離職了, 有的是派兼職教師, 有的只派主任或各科組長,而這些受訓回來的教師什么都不必做, 沒有分享, 沒有報告。
所以很多時候學校的教師培訓經費都集中在一部份人身上。
如果獨中增设了教师培训部门, 我想那個主任是最難當的。
3 条评论:
校本培训说宜行难。
很多学校创行教改,但怎样做却各行其是,甚至摸作石头过河,到底要把老师带去哪里,实在没有一个谱。
学校领导层有些是有样学样,人家有我也要有;有些则像一头“牛”,看到“颜色”就冲,完全忽略自身的条件。
老师是有苦难言,除了要完成基本的工作量:备课、赶课、备考、批改考卷和作业、参与学校活动和身教等等。校本培训的参与也要求不少,如放下课堂教学参与(日后要赶教学进度是老师自己的事)、指定要呈现口头或书面报告与心得、参与课程后也得写心得报告等等。更甚的是还将校本培训列为评估工作绩效之一,搞到老师教学、培训两头忙,那些有家庭及有小孩要照顾的老师,更是心力交瘁。
有关教师培训部门的主任,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可以全心全意规划设计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多彩多姿的课程,规定老师必须参与,这又是一项典型的本位主义作风。
校本培训要兼顾老师面对的问题,因为校本培训的主题是老师,如果把老师“折磨”到怨声载道,视校本培训为“洪水猛兽”,那么良好的愿望就付诸流水了
所以主任们都必须要教课,至少教10堂以上,他们才知道普通老师的苦,才不会停留在指挥.
教師在職培訓很重要, 尤其是日日新的年代,問題是培訓制度是不是完整,照顧到老師的課業也能讓老師受益嗎?
的確, 不少學校因為主任沒有教書或課很少, 或離開進班上課的經驗太久, 他們只有同情性, 缺乏同理心, 所以很難理解為什么老師很怕或很不喜歡培訓課程, 尤其是假期的培訓課程,這都是要上下一致要敢於檢討的問題。
但好像都刻意被忽略掉, 年年如此, 年年過, 年年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