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星期六

高三有必要頻密的考試嗎?

考试似乎成了高三学段的标志,高三这个学段似乎没有了其他的学习手段和目的,而只剩下考试的手段与应试的目标。除了教师自己安排的高三科目考试外,还安排了强化性测试(高一高二的课程),并且是几乎平均下来每周都有各种不同科目的考试。其理由,一般重复如此的解释:高三就要多考试,否则不是高三了;要给学生创造考试的气氛,在不断的考试中调整自己和锻炼考试;不考试的话,学生就不知道学习,就会放松,无所事事。

我认为这些都不成为合理的理由。高三难道就一定要多考试吗?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从不断的考试中能调整自己和锻炼考试经验吗?
当学生心理上厌恶和排斥考试,考试缺乏合理性的时候,非但不能培养学生和调整心理和考试策略,反而积累出消极效应。不培养学生的读书、思维,学生不在知识和思维上打好基础,用考试代替学生学习和教学,这就是失败的教育管理。

过多的考试,危害不可胜计:

一,打乱教学节奏,教师的教失去了逻辑过程上的完整性,学生的学失去了自主安排的连贯性,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自我的权利,成为被动的奴隶,这点是可悲的。
二,学生掉进考试的旋涡,不能读书、思索,被动考试瓦解了学习的本质,学生缺乏读书而内化成的知识和思维,无法应对不同特征的考试。
三,教师忙于命题和批阅,疲于奔命,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备课和教研无暇顾及,命题质量低,教学被重复的讲评消解效能,导致整个高三教学的盲目性。
四,考试过多,使学生产生心理抵触情绪,厌考厌学,消极怠工,压力过大无法调适而产生各种精神病症。
高三的考试,一定要慎重,老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安排考试内容。这样考试就增强了与教学进度的合拍性,教师也要顾及到内容的针对性。另外,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心里一盘棋,增强考试的目的性。根据考试目标选择或设计试题,并对每个试题的目的、特征及与统一考方向的吻合度等进行详细说明。考过之后,教师最好与学生面洽,分析出学生的个情,并制定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这样下来,考试成为很庄重的事情,大家都当一回事,将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研讨统一考试方向的良好契机,这样的考试,就是良性考试,目的性就突显出来了。
不要为了考而考, 考了他不會也是白紙一張, 反而讓那些跟不上脚步的学生流失了, 最后少部份的特优也突显不了老师的用心。

2 条评论:

snph 说...

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这是教育制度的错。如果论及心理学,大家就会变得富有同情心起来,觉得备考次数多对孩子的心理身理都不好,但要是谈起高初三的成绩目标,大家认为多多且频密备考是为了学生好。要是其中一人因压力而崩溃,大家还会认为这是他“个人”问题,是他自己时间安排地不妥当,与本校政策无关。有时还会问压力者:“为什么其他人同样面对备考却没崩溃而你却压力成这样?向他们看齐吧,相信自己你是可以的。结果他们发现自己是与他人不同,结果崩溃到底。
请允许我讲一些实际例子:当年老师们要考ISO试卷时,也不是彻夜难眠?隔天要面对教学视察时,也不是紧张万分?大型活动连连时也不是倍感压力?搞到大家要出去唱K来解压?告诉您我多年前亲眼看的笑话:有个名校老师去上课,告诉教授:只有她出题考学生,不喜欢别人出题来考她。她真的不喜欢吗?还是很害怕?
老师,您的孩子因为高三关系,所以视觉上您强烈感觉备考把孩子进入压力的状态(或是是其他人的孩子),您可以统计一下,有多少个教高三的老师孩子是在高三就读或是刚刚毕业出去呢?要么他们的孩子多数还小,要么就单身。要真正明白您的话恐怕需要时间和无奈,无奈的是,当学生考不好是要写报告澄清的。曾有一回掌校人在初中开周会时提起学生压力的课题,但到最后还是没有什么政策上的改变。所以这星期告诉全校学生讲的iso精神:是要持续地以PDCA改善,从很好改进到更好,甚至是最好。(那个ppt现在还在我脑袋盘旋),实际行动有吗?还是又来应付外来的评审而已?
成年人是善忘的生物,曾经读书时面对的压力,考不好,躲在一旁哭的时候早就被淡忘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小孩,开导小孩,把他们的压力减到最低,借出一双耳朵聆听和停下手上的东西,用眼神专注地听他们讲烦恼,这不是一种弱势行为,而是放弃理念不同而产生的争执,把重点专注会备考生身上,那更重要。

DIDI 说...

我不想教初三數學的其中原因是這二年的備考方式被制度牽著走,因為以往我是8月前把初三課程教完,才開始和學生一起复習初一初二及統考的題型。是复習不是考,所以有極少數老師及家長不認同,但學生考出來的成績沒有比和我備考不一樣方式的老師差。
如果真的是ISO精神,應該是透明化,有商量的,所以形式的東西有時不可信,但老師要有老師的職業道德,對得起自己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