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100天

新人上任后, 人民總以100天做為評鑑他的一個小測, 可是好和壞由誰來斷定? 跟誰比較? 準繩在哪?
問題是100天能做什么? 人人都知道學好3年, 學壞3天, 要把大事做好100天夠嗎? 如果新人還要把舊人留下的 "烂" 攤子整頓好, 100天的評估期合理嗎?
有人說要把一件大事做得有成績, 10年都不夠, 尤其在教育領域, 俗語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因此有人對所謂的 "教育改革" 或 "課程改革" 很不屑, 認為保持現狀, 認真把舊有的做好就不錯了, 或認為喊改變的人都是跟著潮流走, 或認為這些人過于急促, 或批評他們無事找事做.
這些不屑的人心態如何? 在此不下定論, 但真的沒必要改變嗎?
試回想, 從早期人口大多數都集中在新村, 到現在人口密集的市區及花園, 新村(鄉下)反而成了現代中年人及年輕人回去渡假或解壓的"窝". 以前的人肯做, 吃得起苦, 因為家里沒有抽水馬桶或煤氣爐, 煮食時要自己動手砍柴生火, 有些鄉村連糞便都要自己挑去倒, 上學自己走路, 課業不會自己自學, 現在這種情景在馬來西亞也許找不著了.
為什么要改革? 因為不完善, 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或說大多數人認為某些行為已經出現問題, 所以才提出方案要改革. 但是是誰來決定認為它出現問題? 應該由誰來主導改革? 由誰決定改革方針? 因為人多, 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一, 所以意見自然多, 總會產生很多磨擦.
不過, 一路以來根據人性及常規, 很多時候主導者都不是實踐者, 實踐者都不是方案提供者, 因此才會出現人民給你 "100天的評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