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讓學生适應未來

1957年, 在前蘇聯早于美國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之后, 美國就派教育觀察團到前蘇聯考察。在考察團回到美國后的報告中曾提到前蘇聯對美國的最大威脅不是原子彈、氫彈, 而是前蘇聯學校中的科學教育的成功, 是學校中化學實驗、物理實驗和嚴格的課堂教學。
在我國大多數人都認同獨中生的數理程度不錯,只可惜因經費不足及空間有限,獨中生能親自動手做科學實驗的机會少至又少,學生的理論知識不缺,但在實驗及研究方面就落后了。另一方面,獨中為了容納更多學生,在硬體建設上都往高處發展,缺乏用于建立人文素養教育的空間。如果光有嚴格的課堂教學,而在科技與人文教育不足的教育環境中,學生的素養并不會因此而提升。

未來的世界,科技肯定很重要,想想七十年代從少數人才擁有的黑白電視到14吋的彩色電視,現在一個家庭要擁有一架大銀幕的液晶彩色電視也不是難事。

學校的多媒體教學從卡帶式、黑白投影片到現在有聲有色有影的課件,而且大部分家庭都至少擁有一台電腦。這只不過是短短20多年的演變,如果我們這一代的教師還停留在我們做學生時代那種教學模式,我們很難將學生引進到他們未來的世界去。他們能不能适應未來的社會模式,這是我們這一代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及義務,也是讓自己有機會成長的時刻。

環顧我們的教育界,還有教師還只是靠著一本教課書在課堂內活動,使用著過時的實驗器材,延用著上一代他的老師交給他的教學模式。一般上年資較深的教師,對科技還抱有懷疑及排斥的心態,因此也為自己找了許多合理又是事實的借口,如教課節數多、作業量多、雜物多等,這些理由都是事實,不過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一邊學習一邊爭取,而不是等待時機的到來,否則我們會遠遠被拋在后頭。

現在孩子缺乏的是人文教育的薰陶,如果家長能承擔加強教育孩子的人文素養,讓教師將大部分時間專注于課堂內的教學工作,同時也讓人文與科技教育跑在一起,這樣我們的下一代肯定受益無窮。

獨中一直以來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全人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育改革字眼,其實,最終目標就是教育必須以科技結合人文素養來進行改革,否則教育跟不上日日新的知識,人的素質反而日漸敗壞,社會問題就會越來越多。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