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一书就是他专为改革青少年的教育而作,曾“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在书中,他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传统文化的腐败,反对坑害自然本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又大胆地提出了改造社会和改革教育的新见解,提出了一套适应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教育程序,它既击中了旧教育的要害,又放射了新教育的曙光。因此,卢梭的思想不仅使当时的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思想大受震动,而且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各国的思想运动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也为后世的教育家继续倡导、丰富、发扬光大。

  (一)论自然教育,提出应当把儿童当作儿童看的思想
  卢梭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看作儿童,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中最积极的因素。
  在《爱弥儿》的序言中,卢梭严厉地指责当时的教育“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不想一想孩子还没有成人,却要强迫孩子接受成年人才应知道的东西。《爱弥儿》各卷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要使教育适合于儿童,适合于儿童的心。这也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

  1.主张教育“归于自然”,摆脱封建社会的污染
  教育要“归于自然”,就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表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指教育必须要保持儿童的自然天性,必须培养“自然人”,卢梭在此所说的“自然人”,并非自然状态中的原始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下,“自然人”和公民是统一的,但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自然人”则不同于公民,他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为理想社会的到来而奋斗。
  要培养“自然人”,就必须进行自然(自由)教育,培养具有完整个性的、独立自由的人。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残害,对儿童自由的剥夺,他说小学生们被“关闭在惨淡无光的名为学校的屋子里,偷偷地望着窗子外边,窥探等待放学的时候,才能偷偷摸摸地与同学谈几句话,或玩耍玩耍,凡儿童应有的活动和玩乐,都被完全剥夺了。”据此,卢梭提出把儿童当儿童看的主张,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经院学校对儿童个性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强制灌输传统偏见和呆读死记宗教信条,反对严酷的纪律和体罚。指出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本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2.主张实施“消极教育”,对儿童少加干涉
  卢梭把儿童看作儿童的教育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他的“消极教育”的理论上。卢梭认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少干涉儿童的教师,他只须在儿童身心发展受到障碍时,帮助儿童解除这些障碍,或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帮助其促进身心发展的环境就行了。具体说来,“消极教育”包括两种意义:

  (1)就德育而言,切勿命令儿童或指挥儿童
  在道德教育方面,卢梭反对用权威约束儿童,反对使用校规箴言,反对使用奖惩之类的教育措施。他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教育。他指出,儿童有了过错时,只要使儿童感受到犯过以后,“自然”直接给他带来的痛苦就行了。例如,儿童不听告诫,有意打破了屋子的窗户玻璃,则让这个儿童经受北风刺骨的痛苦,他便知道不该打破玻璃,以后他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在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卢梭也总是让爱弥儿直接接近自然,他不对爱弥儿进行道德说教,不用校规束缚他,所以爱弥儿从未受过命令式的教育,也不懂什么叫做服从和不服从。

  (2)就智育而言,切勿用现成文字教授儿童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认为,不能人为地过早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不能用书本讲授形式的功课去强迫儿童接受知识,只应“在大自然的指导下”锻炼身体和运用思想,因为卢梭认定儿童在12岁以前,还未具备识别真假善恶的能力,如果儿童掌握知识越多,就会受偏见所引诱而必然会产生出许多错误。
  这种“消极教育”思想,在抵制封建道德和文化,反对封建教育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消极教育”并不科学。

  (二)论教育体系,提出重视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的思想
  重视年龄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爱弥儿》一书中又一中心思想。卢梭从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点这一原则入手,把学龄分为四个阶段,并试图把它作为对儿童进行适当教育的根据,卢梭的整个教育体系就是直接以他的年龄分期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卢梭的年龄分期教育理论,揭示了婴幼儿、少年和青年身心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及其对教育的深刻意义。

  1.婴儿期(0-2岁):注重体育
  卢梭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从大自然受到教育,在这个阶段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体育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婴儿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锻炼他们的体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因为在卢梭看来,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听从精神的指挥。同时,健康的身体也是优良品德的基础。他认为,一切邪恶都是由于衰弱的身体而产生。因此,他说:“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但是,就儿童的教育程序而言,卢梭认为这个时期应主要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对于两岁前的儿童来说,必须使其身体得到自然的发展,所以应“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因此,他反对捆扎和束缚儿童,认为这样会剥夺儿童的活动自由,阻碍其血液循环,影响其性格与气质。儿童在这样的情况下,只会感到痛苦,这是违反自然的发展的,卢梭强调,让儿童生活,并不意味着只让他去呼吸,更意味着要他去动作。因此,必须要给儿童以活动的空间和自由。
  在具体的养护方面,卢梭都有自己的合乎自然的主张:
  (1)他主张用母乳喂养孩子,并由父母亲亲自养育孩子,反对将孩子交给保姆抚养;
  (2)儿童食物的口味应清淡,应多食素食(即蔬菜、水果和乳制品)
  (3)对于儿童的衣着,卢梭主张应该让儿童穿得宽松,以利于四肢活动自由;同时要求儿童衣着朴素,不要穿得过多,甚至反对给儿童裹头、戴帽、穿袜、穿鞋。
  (4)对于儿童的睡眠,应要求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对睡眠要施以适当训练,使儿童的睡眠能随着环境以及时间需要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儿童的床褥等也不宜过于温暖舒适
  (5)健康的环境:乡村呼吸新鲜的空气,获得新生。
  为了促使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卢梭还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要使其沾染任何不良习惯。因此,他反对溺爱娇惯儿童,认为应当使儿童在痛苦和困难中受到生活的磨难,以养成抵抗疾病的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2.童年期(2-12岁):特别注重感官教育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的“理智睡眠期”,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应进行理性教育,而只应进行感觉教育,这种见解虽不正确,但卢梭对儿童感官教育的重视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一些教育方法,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卢梭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各种感官已经比较发达了,他们能和大人差不多一样清楚地看和听,味觉、嗅觉、触觉等也很灵敏了,但卢梭的感官教育主要在于“锻炼感官”,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习怎样去感受。感官锻炼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进一步加强儿童身体的健康和发展,以有助于未来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儿童的感官发展起来了,他们的理智也将会随之发展起来。因此,这一时期最适于儿童学习的是他周围的事物,这是一本活的教材。所以应将儿童的发展交付于自然,让儿童在自然中自由地欢乐、跑跳、游戏,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世界。此外,卢梭对儿童的各种感官的教育都提出了具体的见解,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因此也是弥足珍贵的。
  首先,他认为应当通过日常活动的练习去尽早发展触觉。因为触觉是一种最常用的感觉,从触觉得来的材料比其他感觉更为可靠。
  其次,他认为,应当通过教儿童学制图、写生、绘图及做各种游戏来发展儿童的视觉。在练习视觉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儿童的判断力。
  第三,为了发展听觉,应使儿童练习唱歌,注意发音纯正、柔和、悦耳,并使儿童习惯听有节奏、有旋律的声音。
  对于儿童的味觉和嗅觉,卢梭认为不应该竭力加强发展,儿童的食物应是自然的、简单的。
  至于这一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卢梭主张用示范的教育方法,教师和父母善良的言行能够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儿童的过失,卢梭提出用“自然后果”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儿童犯了错误,不直接惩罚他而让他从个人体验中来获取教训,悟及自己行为的后果。
  总之,在这一时期,卢梭不主张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是让儿童亲自接触周围生活,亲自去尝试。
  3.前青春期(12-15岁):注重智育与劳动教育(此处不述及,后面单列一个问题讲)。
  4.青春期(15-20岁):注重道德教育(单列出来,作为一个问题讲)。

  (三)论知识和劳动教育,提出从实际生活与劳动中学习有用知识的思想,注意生活经验的教育。

  按照卢梭的设想,儿童到12岁的时候,身体锻炼得强壮有力,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辨别能力,并通过感官认识了周围世界,学习欲望不断增强。这时便开始第三个教育阶段,开始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这一阶段的教育为时短,却十分重要。
拾麦穗者(法国劳动者图)

  关于智育教育内容:卢梭认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可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须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即“有益的东西”。因此,对教给儿童的知识应该进行选择。他提出选择(科学)知识的三个原则:其一,照顾到实用:即给儿童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其二,应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其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由这三点原则出发,卢梭把自然科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学习科目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几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以及读、写、算的基本知识。
  关于教学方法,卢梭强调从直观教学经验中学习,这种方法又称之为实物教学,“实物”就是生活本身、自然界本身和事实本身,把“实物”作为儿童的教材,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去观察,认识大自然和生活现实。如学习地理就从研究周围的地形开始;学习天文就“用太阳讲太阳”;等等,诸如此类,正如卢梭所说“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学。”可见,卢梭所主张的直观教学是自然的直观,而非人为的直观,如观察地图、地球仪等,通过这种直接观察、认识、研究大自然本身的直观教学,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在这种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动性,教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独立研究精神和灵敏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卢梭强调智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他主动地“去发现真理”,而不在于被动地接受真理。
  关于劳动教育,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这也是卢梭注重生活经验的教育,强调有用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必然引伸出来的教育主张。他说:“小学生在校园里互相学习的知识,比你在课堂上给他们讲的东西还要有用一百倍。”他强调指出,让儿童在大自然的指导下,继续不断地活动和工作,不仅增强了体格,而且易于形成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理解能力。
  卢梭所强调的劳动,主要是手工业劳动,因为他认为手工业劳动最接近于自然状态,而且手工业者最不受命运和他人的影响,所以可以成为最自由的人(职业的灵活生活)。同时,卢梭认为劳动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他说:“如果不叫孩子去啃书本,而是叫他在工场干活,则他的手就会帮助他的心灵得到发展,他将变成一个哲学家。”通过劳动,可以使人的身心活动得到调剂。此外,卢梭认为只有亲自从事了劳动的人,才能了解,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并爱护劳动产品。
  卢梭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①实用而有兴趣;②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③能发展智慧;④增进健康卫生。经过权衡,他认为细木工活最符合这些条件,所以他为爱弥儿选了细木工活。当然,卢梭也并未排斥农业劳动和其他手工业劳动。
  卢梭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完全摒弃了经院主义的“七艺”,排斥了神学信条,要求用自然科学知识代替它们,这无疑是进步的。在智育的方法上,他主张通过儿童直接观察,认识大自然和生活现实,启发好奇心,增强兴趣和求知欲,发展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智力,这是十分珍贵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是,他片面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取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轻视一些人文学科的学习,几乎否定了教科书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卢梭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把劳动看作社会中人人应尽的义务,号召人们同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斗争;指出劳动教育在发展儿童的智力、体力,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方面的积极意义,这些思想都非常可贵,具有极大的进步性,但卢梭提倡的手工业及其选择标准,又反映了他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四)论道德教育,使儿童有自由而无邪念的思想
  卢梭把15岁至成年这一时期称为“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按卢梭的设想,儿童到了16岁,自然进入“道德的境界”:一方面,个人的欲念迅速发展,原有的“自爱”心理变成“自私”的心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处处想占第一”,并出现“自负”、“自大”、“虚荣”等心理;另一方面,有关社会关系、政治偏见的各种“真正的不平等”或“虚假的平等”的观念,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污染人的机体,使个体不能不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这样,便自然地出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如何节制欲念,既不使自己的欲念任意发展,又能抵制种种邪念的侵袭。这就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调节和约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卢梭强调指出,这个时期道德教育主要是从农村回到城市,社会道德教育,它既为人一生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也为人的理想婚姻作准备,因此对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特别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针对性的观点和措施。
卢梭纪念碑

  首先,“性爱”教育在青少年社会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卢梭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卢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更加重视青少年的“性爱”教育。(1)卢梭首先建议要清除各种有害的、带刺激性的东西,如阅读淫书、过娇生惯养和懒散的生活,青少年应当过积极的生活,应当参加运动和体力劳动,要多在新鲜空气中活动。(2)他认为,最好使儿童避免涉足性的生活方面所能有的问题。但是,如果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了,那么,“与其用谎话来回答,不如叫他不要讲。”(57)(3)当教师认为学生已有足够训练的时候,他应当严肃地、自然地、毫不张惶失措地来回答,不容许儿童从肮脏的来源去知道关于性的事情。在性教育中,关键是要养成克制情欲的习惯,这就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做到律己克制,做情欲的主人。
  其次,要明智地运用理智去约束欲念。卢梭认为,人有这样那样的“欲念”是自然的天性,问题在于能否明智地加以节制。特别是青春时期,周围的一切都容易使人的想象力燃烧起来,因而必须用情感去约束想象力,人类社会偏见的激流会使人走向迷途,所以必须用理智去战胜偏见,迷途知返。
  再次,切忌刺激青少年产生处处占第一的心(贪婪之心)。
  卢梭指出,青少年往往由自爱变成自私,由自私而产生种种不正当的情感和欲念,关键就在于总是把自己同别人加以比较,并处处想占上风。这就需要使青年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把政治和道德结合起来研究,从而认识到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他的心灵的节制。不论什么人,欲念愈少,就愈可以少去依赖别人和要求别人。
  第四,处处让经验去防治青年的错误。卢梭指出,千万不要向青年讲什么好听的真理,而应借助各种形式,使青年身临其境,从别人的经验或从自己的经验中取得教训。在青年未犯过错之前,要让他们体验错处;已犯错误以后,就不要严加责备,只要他自己在错误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就可以了。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人格感化)
  第五,养成青年真正的信仰。卢梭反对一切超越于青年理解力,过分地刺激青年想象力的宗教教育。而主张以讲解自然宗教为限的宗教教育,不要让青年相信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任何权威和任何预言,而要“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解去选择”自己的信仰,他认为“真正的宗教,是心理的宗教”。青年在理性成熟之后,自然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这时,青年能自己探究宇宙万物的起因,会渐渐理解宗教的起源,承认世界上存在着最高的意志,存在着创造世界和法律的最高理性,从而自己就趋向了自然神教的世界观。这样才不致于使青年受到邪念的诱惑,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六,利用爱情进行教育。卢梭认为,人类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卢梭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并使他对荒淫的行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
  从卢梭的道德教育论,可以更全面地看到卢梭自然教育论的全貌,卢梭所要培养的既不是一般设想的“公民”,也绝非与一切社会关系隔离的独自存在的“自然人”。
  卢梭的女子教育观是保守的,他认为女子教育应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妇女不应妄想作为学者或社会活动家,而应擅长治家之道和讲求贞洁的妇德。
(來自网上文章)

没有评论: